钱塘潮涌青海情镌刻在戈壁的浙江印记

2023/3/12 来源:不详

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20104/10156282.html

-06-:13

青海日报

苏烽程宦宁

走进资源富集的柴达木盆地,一眼望不着边际。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便位于这片被人们称为“聚宝盆”的瀚海大地上,历经几代柴达木人的建设,格尔木、德令哈等市成为戈壁滩上的“璀璨明珠”。但相比我省乃至全国其他区域来说,这里的发展仍然受到环境、人才、创新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年之后,在柴达木总会看到有一些异乡人不远万里奔赴于此,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埋头苦干,他们便是浙江省的援青干部,在机关办公室、田间地头、牧民帐篷、建设工地、工作车间和援青项目一线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与身影……

到今天,他们依旧凭着“看得见山、守得住水、留得住乡愁”的坚守,斗转星移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带有“浙江援建”字眼的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钱塘人与柴达木人携手共建的事迹远播,凝心聚力、水滴石穿,终究化作了受援地和援助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硕果,就如那“钱塘之潮”般为海西注入澎湃的活力。

惠民生,各族群众受益更多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了保障,才有社会安定和谐和长远发展的厚实基础。

当下,浙江援青依然将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作为助推海西长期发展、长期稳定的基石。在过去的一年里,浙江省投入到改善民生领域的资金占总体投资金额的80%,以项目带动助推海西民生提振大局,使海西各族群众直接受益和持久受益。

年8月24日,对于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令他们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们终于可以在家里就能喝到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望着喷涌而出的自来水,他们感慨万千:“村子原本就在半山腰上,吃水都要到山下去挑。听说这水还是太阳能的,可神奇了!”

乌兰县太阳能光伏抽水项目是浙江援青倾力实施的援建项目之一,主要针对乌兰县缺乏水源的几个人畜饮水困难地区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生项目,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饮水难的问题,告别了靠拉水饮人畜的时代。

如今,浙江援青建设已经从全面撒网的阶段过渡到集中力量“精准滴管”,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阶段。以帮助受援地区群众解决一批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像德令哈市城中村改造、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富民安居工程、都兰县人畜饮水项目等一批惠民生、强基础、促发展的项目,解决了当地住房难、饮水难、养老难等迫切问题,提升了农牧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到年底,海西州实际到位援青资金2.05亿元,资金到位率%;开工援青项目94个,当年项目开工率97.92%。当年竣工项目63个,占比65.63%。

强产业,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要实现海西州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带动。产业援青对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强当地自身的造血功能都有着重要意义。”把立足点放在助推海西特色优势产业上,激发受援地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成为浙江援青推进“输血”式向“造血”式支援转变的有力支点。

基于这一点,海西独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在浙江方面的援助下得到了深层次的拓展。如今,海西的枸杞、青稞、藜麦、牛羊肉等农牧业特色产品,不仅在规模化、现代化和精深加工上越来越超前,同时在品牌塑造和推广上也日益成熟。

“起初我还是个养殖专业户,虽然规模越做越大,但全省各地都有牛羊育肥的合作社,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但在后来同援青的干部慢慢接触下,思路便打开了!”如今,喇勇清的青海金穗天际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集养殖繁育、屠宰加工、冷藏保鲜、餐饮服务等一体化的现代化农牧企业,成为了柴达木盆地农牧业龙头企业之一。

就像将带领柴达木福牛走出海西,在西宁万达乃至北京开设福牛体验馆的喇勇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家乡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马海麟;以及走品牌化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如意合作社负责人索南木道尔吉等一批批当地从事特色产业的优秀企业家也乘着援建的东风,越走越远。

除了在农牧业特色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外,浙江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继续积极打造“一园两区”的浙江工业园,作为当地经济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目前,已有德令哈陶尔根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森盛矿业有限公司、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入驻到了浙江工业园,年总产值已达到10亿元,为当地提供就业余人,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工业发展的活力。

说起电子商务,人们总想起位于杭州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同样,浙江在援建海西的过程中将“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带到了海西,为海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柴达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乌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里,杭州招银商品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马青青正盯着每天运往22个乡镇服务点的快递清单,把各种不同的商品分门别类放进蓝色的快递大框中。

“我们可以说是最早在乌兰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公司了,在我们来之前乌兰县电子商务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很多当地企业甚至还在依靠传统的销售模式。”马青青说道。

在浙江援青干部的鼓励下,年,马青青所在的公司便与乌兰县签订了10年的电商协议,并入驻乌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现如今,在公司地推动下当地的近百余家企业和商户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每天都有不下百件的特色农产品经过马青青的物流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增后劲,智力援建布局长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口援青,海西州得到的并不只是真金白银、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这些“硬件”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浙江还源源不断地向海西输送了一批批高技术人才队伍,以及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海西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年,聂文成作为一名援医院担任副院长职务。期间,他看到海西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便发挥“医联体”的联动作用,协调医院,主动担任学科带头人,计划创建心血管科。

仅仅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医院就建立和启用了心血管内科和泌尿科两个科室,填补了重点科室不足的空白,满足了群众更多的就医需求。

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聂文成带领一队医务人员攻坚克难,并亲自主刀、指导,培养心血管科人员,州医院心血管内科便像新生儿般诞生了。

“积极依托浙江援青促进优势资源共享,医院突破发展增加了动力,补足了底子薄的短板,又将整个医疗体系及辐射面扩大,医院提质发展,满足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有很大的作用。”医院罗秋平院长介绍道。

人才匮乏和干部人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海西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浙江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把智力援青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通过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等多种形式支援,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

年浙江省安排资金万元,用于海西州智力帮扶、人才培训及专业进修项目、各地区柔性智力服务项目等9个项目。目前,已完成专业技术人才骨干培训班21期,完成培训余人(次),完成党政干部培训班24期,培训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精准扶贫、跨境电商、旅游产业、河长制等7个类别。

不仅如此,为让藏区孩子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浙江省加大教育援青力度,普通高考浙江省面向海西州定向本科生计划25个,同比增加了25%。同时,选派优秀教师63人在海西州各大学校进行培训、讲座等活动,近余名受援地教师受益。

视点短评

镌刻在戈壁的“浙江印记”

人走过一个地方,便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深或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久居在这里的柴达木人为创造美丽富裕和谐新海西所留下的万千脉络外,“浙江印记”便是镌刻在这里的深情厚谊之一,也成为了浙江省援建海西州以来大家挂在嘴上最多的一个词。

“浙江印记”这个词的来源还得从8年前说起。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部署下,浙江省伸出饱含真情的援助之手。当第一批援青干部踏上征程,奔赴他们神往而又陌生的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时,谁都不曾想到就是这关键性的一步,却促进了海西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影响了这里的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

从那时起,浙江援青的烙印便出现在海西的各个地区和领域当中,不论是田间地头、建筑工地,或是实验室、学校、机关单位……每当海西群众哪里有难处,或是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大大小小,事无巨细,浙江援建的干部们几乎都是倾力相助,来帮助受援地解决困难和谋求共同发展的路子。

回顾这8年来的援建历程,在海西你都能找到这厚重的“浙江印记”,在每一所援建的幼儿园、小学,乡镇、社区,乃至一栋栋高楼大厦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脑海里。而这种印记之所以被海西的群众所铭记,还是在于浙江在援助海西时的那种执着——“缺氧不缺精神”。

于是,就像我们见到的一样,在浙江援建项目的推进下,海西的枸杞、藜麦、福牛等众多农牧特色产品走出了家门,销往了全国各地。一个个高原上的村子面貌焕然一新,百家浙江企业主动担负起帮助海西贫困群众脱贫的责任,就这样,这两个相隔千里之遥的地方便在相互交融下,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一个教师对一个教师,建立了深情的纽带。

诚然,浙江省对于海西州的援助无疑为海西加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种超越友谊的援助来之不易。因此,作为受援地更应该放开步子,仔细学习和领悟“浙江印记”中所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以主人翁的意识建设出更加美好富裕和谐的海西,才是对援助者最大的感恩。

故事传真

割舍不下的高原情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万里无云的碧蓝天空,质朴的老乡,孩子们脸上的‘高原红’……”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留给吴国平的第一印象。

年1月,担任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的吴国平,主动报名参加浙江省组织部门援青干部的选拔,经过组织培训和体检,年8月吴国平第一次来到了西部美丽的高原城镇德令哈,担任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

高寒缺氧的高海拔气候,对于每一个援青干部都是一个挑战,吴国平也不例外,口干舌燥、头疼失眠……但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身上总是有一股永不言弃的韧劲,加上经常锻炼身体,很快他就适应了高原的生活。

生活工作两不误,吴国平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因为教育是浙江援助海西州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半年的时间,吴国平基本了解了海西州的教育环境和现状。他说,以前他们对教育的援建工作都是处在“硬件”的援助,修建学校、食堂、爱心捐助……但是现在海西的教育环境存在的更多问题是“软件”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走不出去、好老师进不来……所以,他的工作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浙江最好的“软”资源都带过来,让海西的孩子和浙江的孩子享受到一样的教育。

说干就干,吴国平通过自己的人脉争取到了6位浙江老师来德令哈支教,为了可以让资源利用最大化,这6位老师都留在了德令哈一中,组建了海西州第一个“杭州班”,这让德令哈的孩子在自己的地方就能体验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

“杭州班”的出现让海西人意识到了教育的不一样,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也都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毕竟“杭州班”的学生是有限的,带着这个问题吴国平又积极联系两地的教育机构,在他的努力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办了天峻县民族班,海西州高级中学分别与宁波市镇海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温州中学建立校际对口援助关系……现在两市三县的所有中小学都和浙江的学校一对一牵起了手,各个对口学校的老师都会来到海西进行支教,海西的教师也可以去浙江对口的学校进行学习。

好的老师能走进来,我们的学生也要走出去,吴国平又推动并落实了浙江省属高校扩大在海西州的招生计划,年定向海西州招生本科名额的是浙江师范大学10个、温州医科大学6个、浙江农林大学4个、嘉兴学院5个。

吴国平说:“这25个名额,满足了海西州孩子上师范类、医学类高校的需求,也给了他们可以走出青海看看外面世界的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除了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的职务,吴国平还有一个身份,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麻严排说:“吴院长的到来,让我们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学校的科研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吴国平来到柴达木职业学院最吃惊的是,这里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人发表论文和做课题研究,教研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种现状,吴国平免费开设讲座,提出奖励机制,改变大家伙的想法,主动去帮助一些愿意去做科研工作的老师。

在吴国平的帮助下,科研项目从无到现在的五个厅级科研课题,论文从年的5篇到现在的36篇……

马占美老师说,吴院长的到来,给柴达木职业学院和整个海西的教育都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让他们有了更好的平台提升自己。

时间一晃而过,年底吴国平就要返回浙江了,但是吴国平心里割舍不下这里的孩子、割舍不下这里的教育,在经过和组织的商量后,吴国平决定继续留下来援建海西教育。吴国平说:“我还有很多想法,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所以我愿意留下来,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海西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