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原文明和自然万物的一次深情注视姜
2023/11/16 来源:不详北京重点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248.html《走过青海》书影翻越青海的群山,站在白雪皑皑的峰顶,或者穿越草原,来到梦境般的城市和乡村,每次,人们必然会看见壮观的冬野,盛大的春日,绚烂的成熟,深沉的果实。这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青海各族人民用劳动营造的壮丽风景,无论是谁,都会慨叹自然造就的大气磅礴,都会领略劳动光辉的伟大结晶。漫漫岁月流逝,滚滚江河东流,凭借资源的优势和青海人民坚苦卓绝的劳动创造,这片土地已不再沉寂,也不再遥远。“青海”被当作“青岛”或者“青海在哪里?”“青海是什么?”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每当我们置身这神话般的崛起,每当我们眺望青海大地的万家灯火,总是怀多而感激,禁不住想要追寻生活、守望、奔波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心迹与足印,禁不住想要靠近和探求他们的心灵与追求。《走过青海》成书《走过青海》就是追寻和跋涉的结果。这部用行动书写的大书,不仅仅告诉我们青海在祖国版图上的确切位置,也告诉我们青海在生活和精神经纬中的位置。姜峰是有着严肃文化使命感的人,他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者和寻找者,而是体验者和传达者,体验的是每个主人公在青海家园不同的人生际遇和感慨,传达的是在高原的大地形貌、风力及人心中形成的精神魅力和人生信念。同时,这本书贯穿始终的精神气质,厚重绵长,饱含深情,仿佛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青海之书”。这部用普通人一个又一个生命细节和心路历程写成的“青海之书”告诉我们,青海的雄奇和诗性不仅仅是自然的赐予,它的气质和灵魂更来自于那些行进在群山之下、江河之上的人们日夜不息的劳动和创造,来自于往来于茫茫草原、风雨乡村的人们矢志不渝的守望与坚持。他们才是构成青海版图的脊梁和精神依据。在新时代的万点星光中,《走过青海》中的每一位主人公才是最明亮、最温暖、最耀眼的部分。关于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才是构成当代高原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序曲,是独唱,因为这劲捷洪亮的旋律,因为这真挚热烈的表达,我们有信心听到来自这片逐渐隆起的土地上更加深远的合唱。《走过青海》插图:青海玉树藏族群众身着盛装在结古大道上“T台走秀”。《走过青海》内容由大板块、大山脉、大河流、大轮廓、大走向构成。围绕这些大线索的是平凡支流和普通人生,琐碎生活和缕缕炊烟。譬如在《河湟谷地:从这里打开青藏大门》一章中,俯瞰式扫描河湟谷地之后,姜峰迅速收拢翅膀,回到西宁街头的人间烟火:“河湟谷地实在堪称大融合:从古代屯田到此的中原兵勇,到由中亚撒玛尔罕迁来的撒拉族先民,再到族源至今众说纷纭的土族同胞,乃至听从祖国召唤,无私支援青海建设的先驱者们……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这里的汉族人也变得爱唱爱跳。晚上,走在西宁的街头,有条锅庄的,有唱花儿的,有扭秧歌的,有吼秦腔的,好不热闹。(P9)”在西宁老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姜峰感慨:“这里的人坚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节奏,也有几十年相处下来的熟络,乐于把时间花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上,怡然自得地躺在时代的潮尾。就连老城区里的老街巷,名字听上去也更有味道些……(P21)”《走过青海》插图:水井巷市场旁的街牌,能读出西宁老城的渊薮。作者依据时间箭头画了一条粗线,让文学人物和历史人物穿行于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立足当下青海社会文化的丰富现实,勾勒了一段又一段隐秘于时间烟云的历史轮廓。从街头尽情舞蹈的一曲锅庄中,亦能体察青海大地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成因、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基础,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每个篇章,甚至每个小节都有令人意外的结构。关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吐谷浑前世今生的叙事中,姜峰切入方式独特,叙事简洁生动,令人过目不望。姜峰的重点不在古代慕容鲜卑那段持续百余年的生与死的抉择、灵与肉的磨难以及离奇曲折的故事,而是文学的慕容复和历史的慕容复令人惊异的相遇。作为普通读者,作为历史坟堆之外的过路人,他讲的故事刚刚好,我只想了解这么多。故事让我放慢脚步,停留一刻,我听懂了,会心一笑,然后继续赶路。《走过青海》插图:位于青海省都兰县的“九层妖塔”。姜峰是一位暂居河湟的外乡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外省人”。多年来,有许多外省人书写过为数不少的关于青海题材的文字,写作勇气可嘉,但耐读和令人信服的不多。姜峰是一位记者,在他的行走和写作中,职业优势显而易见。但他的作品的价值和美主要是由心灵和品味带来的。我们在这部作品中,首先看到的是他的胆识和心性,和由这种胆识与心性带来的单纯与正派。通过他的叙述,我们获得了一种现实,一种几乎不可能拥有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他们中间正在生活的人们。第三章《亘古隔壁:在绝地触摸人类丰碑》中有一小节“英雄岭的日与夜”,其中有一组人物素描:油三代任磊、采油工孔雯雯和她的丈夫、90后技术员任世君和他的爱人以及三位李海燕。寥寥数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