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绿色长城的开拓者记全国绿色长城奖

2023/3/12 来源:不详

白癜风学术交流峰会 http://m.39.net/pf/a_5333207.html
                            

高原绿色长城的开拓者

——记全国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沈文录

年全国表彰的20名“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中,有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的高级工程师沈文录。谈及沈文录与青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情缘,还得从36年前说起。

年7月,沈文录从林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工作。那年林业勘察设计院正在承担全省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二期工程规划。沈文录报到的第二天就加入到外业调查工作中,可谁也没想到,与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一结缘就是30多年。

说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局外人可能有些陌生。这其实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生活环境有关系,许多人甚至长期参与其中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把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从全国范围看,工程区包含13个省、市、自治区的个县(旗、区、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工程从年到年,历时71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造林5.35亿亩。

青海的绝大部分县市都被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在地理单元上有东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也有西部风沙危害的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荒漠区。具体到一个村庄,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等部门组织在田野的塄坎边栽植的以青杨为主的防护林带、河滩里砌筑拦洪坝后栽植的成片杨树、柳树林,特别是河湟谷地的黄土山坡上挖鱼鳞坑、水平沟、水平梯田营造的沙棘、柠条林,还有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沙区通过草方格、石方格中造林治理大片沙漠,每年春天由职工、学生和解放军等组成的造林大军在荒山上营造的林子,都属于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40多年过去了,有些林地的树木已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些已由当年造的杨树林改造为杨树和松树的针阔混交林。人们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和沙漠渐渐变绿,最明显的是,40年前每到春季,在高原上刮得天昏地暗的大黄风不见了踪影,夏秋季节雷暴雨后洪水携卷着红土滚滚而下形成的泥石流等灾害天气少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已实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粮食不减产。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林业工作的主体。要搞好林业生态建设,摸清家底是基础工作。在青海大地上,从东部的民和到西部的茫崖,从北部祁连山到南部昆仑山,都分布着大面积的乔木林和灌木林,人们统称为森林资源。这些森林资源散落在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人们对天然森林只是利用,从未进行过经营管理,林业资源家底不清。从新中国诞生之日开始,青海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就一直在进行着。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与青海的林业事业紧密相伴,共同成长,经历三代人持续不断的艰辛努力,一道走过近70年的光辉历程。沈文录算是青海林业的第3代,在林业工作岗位上奋斗了30多年,其中前20年一直在搞森林资源调查,当青海林业的先锋。

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工作中最艰苦的工作之一,森林资源调查包括取得全省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森林资源数据。林场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然森林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青海的天然森林都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为了查明一个林场的森林资源状况,沈文录与林业调查队员们,每年4月中旬背着行李和调查工具走出家门,直到10月树叶发黄时才回家,一出去就是大半年。每天进深山钻密林,蹚河流跨小溪,抗酷暑战严寒。青海山大沟深,那个年代交通又不发达,道路崎岖。年和年在互助北山调查,互助北山在青海算是条件最好的林区,林密沟深,山清水秀,是许多人向往的好地方。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每条沟都保持着原始状态,没有路,除当地群众骑马蹚河走进走出外,外面的人很少进去。调查队员们由一辆大卡车把人、帐篷、行李、调查工具和10天或半月的肉菜面送到汽车能到达的森林边,在林地边缘扎下帐篷,队员们每天背着森林罗盘仪、卷尺、测高器等调查工具,一片一片地徒步调查林子。站在一面山坡上,手拿着地形图和航空照片,对着对面的山坡,对山坡上长着不同树木的林子,参考航空照片上不同的色相,用玻璃铅笔一片片区划出来,再转绘到地形图上,对区划出的不同林子图斑编上号,然后再走进一片片因坡向不同而生长不同树种的林子,对树木种类、大小、疏密度、生长情况、林下生长的不同灌木、草类、苔藓、土壤类型及森林自然更新等几十项因子进行调查记录。在一条沟里一调查就是一个多月。有时因发生山洪或泥石流堵塞交通,后勤供应跟不上,只能挖野菜、捡蘑菇充饥。由于无法保鲜,蔬菜只能吃洋芋、白菜和萝卜。午饭是两个冷馒头。河流上没有桥,从林区深处流出的河水冰冷彻骨,道路曲曲折折,没走多远就被山崖挡住,只能蹚河。一天蹚10多次冰冷彻骨的河水是很正常的。夏季林区多雷暴冰雹天气。刚刚还晴朗的天空不知从哪儿飘来一朵云,飘到头顶越长越大,越变越黑,不一会就像一大块铅块压在头顶,接着指头蛋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有一次沈文录和两个队员在浪士当沟脑调查,要去调查的林子需要绕过一片很大的陇蜀杜鹃林。陇蜀杜鹃,青海人称它“琵琶”或“冬青”,是青海唯一的大型常绿灌木,高达2米多,多枝杆,木质坚硬而脆,踩上去很容易断裂。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决定从杜鹃林里穿过去。当沈文录和队员们走到杜鹃林中间时,刚刚还晴朗的天突然下起冰雹,打得他们无处躲藏。从树枝间钻,杜鹃枝条紧贴地面,钻不过去。从杜鹃枝条上踩过去,一踩上枝条就断裂,把人甩在地上。真到了钻地无门、上天无路的地步。冰雹砸在头上生疼生疼的,衣服全泡透了,雨水顺着脖子往下流。虽是7月盛夏,林区的气温仍然很低,队员们一个个冻得发抖。那场冰雹下了近40分钟,沈文录和队员们在无遮无挡的杜鹃林中冒着雷雨穿越了近一个多小时才走出来。

林业调查工作异常艰辛,每天背着近10公斤重的调查工具在崎岖的山路和湍急的河流上穿行。近的林子得走二三十公里,远一点的林子就得赶早突击,天刚亮就离开帐篷,凌晨一两点才回到驻地。有时晚上回不来,就裹着大衣靠着树干睡一晚上,第二天吃点馍馍再向更远的林子走去。大家风趣地管这种调查叫“森林突击队”。森林里其实是没有路的,在有牛羊的地方,就沿着牛羊踩出的羊肠小道走,没有羊肠小道的只能由队员们踩出一条新道。回来时再沿着踩出的新道回营地。一个森林调查队员在几十年的野外工作中,几乎没有走过一条重复的路。

最艰辛的还不是跋山涉水,而是走到要调查的林子开展调查工作的高强度付出。按照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细则,调查队员要把每一个在地形图上确定的固定样地准确地落实在地面,然后在地面上的林地中设置一定长度的方形样地,样地的西北角埋设水泥柱,其他角是粗10厘米的木桩,每个桩上有方位和样地号。设置样地技术含量最高的是要找一个在地形图上和现地都能找得到的明显地物,这个明显地物要永久固定,如河汊、山包,要保证五年后复查队员按地形图和调查簿上记载的引点方位和距离、引点地形和样地地形特征找到样地,进行复查。样地的位置确定后,设置样地的要求也很高,用罗盘仪、花杆一站一站地测,用测绳一站一站地量,遇到灌木密集或地形陡峭、地形复杂的样地,每边得测四五站,最后的闭合误差不能大于2%,否则就须重测。样地设置达到误差要求后,从西北角开始,对每棵树进行编号和测定胸径,画位置图,树号用圆形或方形铝片,用字码仪在现地打号后钉在山坡一侧的树根部,为防止人为破坏,要用土掩埋。在测定胸径的地方准确地用红漆标记,以保证五年后在原位置测定,这样才能准确掌握五年间树木的生长量。每个样地的树木数不一样,树大或疏林地中一般有几十棵,树木生长密集的则达到多棵,设置和复位、调查完一个样地,快的得三个小时,树多的得四五个小时。加上路途跋山涉水,调查队员们每天在野外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为减轻负重,队员们都不愿带水壶和雨衣,也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饿了就一边赶路,一边从包里掰一块馍馍塞进嘴里,渴了喝一口泉水或河水。沈文录在一次次的固定样地调查中,总是精心研判,仔细调查,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

年沈文录参加玉树藏族自治州江西林场的森林调查。江西林场位于澜沧江的源头。那时河上没有桥,位于囊谦县的娘拉营林区,离场部相距60多公里,沟大谷深,河水湍急,只有牛马能走的小道。为了完成调查任务,沈文录自告奋勇,提出组织小分队去突击。他和另一个队员骑着马,带着皮大衣、干粮和调查工具,晚上住在一顶单布帐篷里,一路走一路调查,用半个月的时间全面地调查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天然森林,使这片森林被纳入了全省森林资源的范围。

天天工作生活在深山老林里,还存在许多风险。年在江西林场调查时,沈文录所在的调查组完成一条叫苗圃沟的调查任务后返回林场途中,沈文录牵着驮运行李的一匹白马行走在陡峭的山路,因坡陡路窄,白马不慎失蹄滚下悬崖摔死,幸亏马缰绳从沈文录手中挣脱,他才没有和马一起摔下悬崖。在野外,遭遇棕熊等猛兽也是经常的事。还是在江西林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时,6月的一天,队员们驻扎在苗圃沟里调查,在山林边扎了三顶马脊梁帐篷,一顶作为伙房,两顶住着队员和雇来的当地向导。有一天,一位队员和向导到州上去采办伙食,帐篷里只有沈文录一人。晚上他独自趴在帐篷烛光下看书,忽听到附近有“噗嗤、噗嗤”的声响,仔细听时又停止了。他以为自己喝水的杯子在漏气,可拿起杯子一拧,杯子盖很严实,也就没在意照常看书。第二天起来时,发现伙房帐篷中的肉没了,面袋中的面撒了一地。再仔细看,地面上有和牛蹄一样大的脚印,才知道昨晚棕熊来此光顾过。所幸的是棕熊得到肉后再没有袭击人。但想起来还是让人有些后怕。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最难的还是找对象成家,一年出去大半年,音讯全无。外业结束回到西宁,老同事和亲戚们忙着介绍对象,姑娘们一听干野外调查工作,不敢见第二次面,有时冬闲季节好不容易处了个对象,见了几次面,可半年多的野外工作结束回来时,姑娘已成为别人的新娘。

由于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异常艰辛,许多调查队员在一线工作几年后千方百计调到其他林业单位,而沈文录一直坚持工作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第一线。20多年来,凭着一颗炽热的心和一双“铁脚”,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青海的森林和沙漠。先后参与完成多项青海省林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摸清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家底。

年,因工作需要,沈文录被安排到青海省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工作,主要承担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和防沙治沙管理工作。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生态工程,青海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可寻,没有范例可取,沈文录能凭借的,只有20多年来的野外调查实践经验。过去,调查规划工作须长年累月深入基层、深入林区,深入沙漠,他早已习惯野外工作,当忽然变成一个管理者时,沈文录还多少有些不适应。也许是野外工作太久的缘故,坐到机关单位,他总是有点手脚发痒,老想下乡。他说“林业工作必须要到一线调查研究,明确工作目标,坐到办公室能知道什么?”就这样,他又打起背包,深入沙区与当地林业部门探讨青海防沙治沙工作,向治沙土专家请教,忙得不亦乐乎。通过调查研究,他掌握了第一手的防沙治沙资料,又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很快了解掌握了全省沙漠化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他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制定了青海省林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总体规划》《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青海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等多项规划。在三北区防沙治沙工作中,先后参与制定了《青海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青海省防沙治沙应急预案》。撰写发表了《都兰县宗巴滩封沙育林监测与分析》等数十篇学术论文,为青海林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大胆提出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共和等三北工程区域内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枸杞基地建设。截至年底,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67万公顷,鲜果产量38万吨。枸杞产业带动周边3.14万户农户年均增收元,其中贫困户户。青海逐步从一个林业产业小省的行列中走了出来,迈向兴林富民的发展快车道。

生活中的沈文录是一个随和谦虚的人,在工作中他却是一丝不苟,对他负责的每一个县的造林,都要严把规划设计、整地、苗木、栽植和管理5道关口,确保造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活一片。每年他都要对各县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进行严格审查,并结合年度春季造林督查对各县的地块落实、树种选择、种苗质量、整地规格、栽植技术进行检查指导。

年,沈文录获“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他获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年,他又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36年过去,青海大地上曾经的荒山荒坡和沙漠地带,经过造林绿化,都披上了绿装。而沈文录,却由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半大老头,虽然身板依旧清瘦,但头发已经花白,背也略微有些驼了,再加上常年奔波在外,风吹日晒,皮肤粗糙黝黑,显得真是有些苍老。可每每到了造林季节,在“三北”的绿化区我们依然能看到沈文录奔波忙碌的身影……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董得红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高原绿色长城的开拓者——记全国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沈文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