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加速奔跑

2023/7/23 来源:不详

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编者按: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立行即动。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心怀“国之大者”,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阔步向前的征途上,青海交出崭新的绿色答卷——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积极打造推介“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好的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省份、全国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省份……

合作社分群放牧的牦牛群

柴达木枸杞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枸杞良种“青杞1号”

草原上的羊群

主产区的杂交油菜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以来,青海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畜牧业总产量达23.15万吨,全年蔬菜总体自给率上升到50%以上;冷水鱼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牦牛藏羊出栏达万头(只),牦牛藏羊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亿元,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优质饲草总产量达万吨,粮改饲面积达到79.8万亩(1亩≈0.公顷),累计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家;建成高标准农田51.8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达到.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万亩,超国家下达目标11.3万亩。累计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11.5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12.7万亩。

年,累计向省外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农畜产品79.4万吨,价值达亿元……

这张成绩单上,每一个数字的攀升,都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踏实前行的脚印。

“双减增效”添“富民田”

追溯体系建“安全链”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万物并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油菜花地里,插着许多蓝色和黄色的粘虫板,成为田间的防虫卫士。

“我们合作社多亩油菜、亩露天蔬菜,还有多亩马铃薯,都用上了这种绿色防治措施。现在合作社亩农田施肥,有机肥占到了70%,其余的使用了配方化肥。”合作社理事长保吉栋介绍。

保吉栋告诉记者,合作社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决心很大,一方面因为有机肥肥效长,土地不板结,更适合庄稼生长,另一方面政府下大力气投入,每亩补贴4到6袋有机肥,还免费发放地膜、粘虫板等,让种植户更有信心。

据悉,大通县有20万亩土地使用了黑色地膜、粘虫板、杀虫灯等绿色防治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

园艺场是格尔木市主要蔬菜瓜果种植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亩。今年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项目中,为户种植户发放有机肥.42吨。

“自年格尔木市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以来,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有机肥利用、绿色防控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水平,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农业生态安全。”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建峰表示。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理念,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高品质的产品供给,新的农业生产格局也随之衍变。

据了解,青海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连续三年稳定在万亩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

地处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是青海海拔最高的县,生态地位突出。“玛多藏羊”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质卓越。

年初,玛多成功建成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打造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

“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玛多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查询,保证了畜产品的质量,还大大提升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牧民增收的效果明显。”玛多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桑杰才让说。

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要内容的牦牛藏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包括了省、市(州)、县、乡(镇)四级追溯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信息采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可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

全省有部署,市(州)县抓落实。

同玛多一样,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正稳步有序展开。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建立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将补齐牦牛、藏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短板,不仅有助于倒逼生产、加工等环节提高产品品质,也将助推‘青字号’特色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表示。

目前,全省已完成7.86万个养殖户、合作社、牧场的万余头只牦牛藏羊数据采集工作,实现了质量安全可追溯。同时,全省有机认证监测草原面积突破万亩,同比增长22%。

放眼全省,输出地打造正加速向前“奔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输出地打造,成立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为双组长,积极协调衔接农业农村部13个司局,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追溯体系、质量兴农、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防控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省直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地方各级政府发挥主体作用,落实输出地打造各项举措,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介绍。

今年,青海省市州县编制了输出地建设专项规划和分项实施方案,安排引导资金1.4亿元,启动创建4个先行示范市州和4个先行示范县,探索创新各具特色的区域示范样板,自上而下构建完善了统筹协调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

品牌打造

“青字号”熠熠生辉

新年伊始,便有喜讯传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标志着海西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发展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柴达木盆地,是“地球四大超净区”核心区域,是枸杞生长的天然绝佳生态区。

“枸杞产业是柴达木盆地的特色优势产业,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枸杞的高原品质,枸杞已成为柴达木盆地特色农业的一张品质和声誉的金名片。”柴达木枸杞产业协会办公室主任何海强说。

年,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达45.18万亩,认定有机枸杞种植面积10.21万亩,枸杞年产干果5.77万吨,年产值24.53亿元。

被誉为“柴达木粮仓”的都兰县,目前已建成全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产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

除了枸杞,都兰县也依托区域优势,发展青稞产业。

拉项是都兰县香日德镇东山村的种植大户,去年他们合作社种植的青稞产量达到了1吨,又从全镇收购了0吨,除留存小部分自己加工外,其余的全部出售到了西藏和省内其它地区。

“青海的青稞品质好,在外面的名声响,这几年价格一直上涨。如果有条件,我们还想扩大种植。”拉项说。

依托“神奇柴达木”特色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都兰县枸杞、青稞产业正在不断做强。

“海西州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都兰县和天峻县被确定为重点示范县。19家企业获得‘柴达木枸杞’地标授权。都兰县获得牦牛、藏羊中国和欧盟有机食品‘双认证’,有机草场环境监测面积达万亩,打造输出地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显著。”海西州农牧局局长王全明介绍。

7月2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被授予“中国牦牛之都”称号,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

地处野牦牛活动的高寒无污染草原,玉树牦牛脂肪含量低,肉质鲜美。目前,玉树牦牛存栏万头,约占全球牦牛总量的十分之一,已初步具备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农畜产业基地条件。

年,玉树牦牛出栏31万头,牦牛肉及制品销售网逐步覆盖到上海、成都等地。

“我们计划‘十四五’期间,年出栏达40万头,成为全国知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主供区,明确‘高端、有机、品牌’的生态发展定位,让玉树牦牛这张名片更加闪亮。”玉树州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才仁扎西表示。

从第一批化隆“拉面人”在东部沿海城市开起拉面馆,到如今青海百亿产值的“一碗面”,已“拉”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富民路。目前,全省约20万名拉面从业者在省内外经营超3.3万家拉面店,国外开店多家,“高原姑娘”“撒拉花儿”“大美西北”“艾麦尔”等一大批青海拉面品牌在省外打响。

据了解,海东市已成功搭建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和“青绣网”数据平台,着力培育孵化拉面、青绣数字化总部基地,实现了两大富民产业提档升级。数字化经济总部试运营以来,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亿余元,开创了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先河。

立足“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优势,唱响“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青海将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蔬菜、拉面、枸杞、冷水鱼、藜麦等“青”字号招牌越擦越亮。

目前,青海全省已成功申报五个中国农产品特优区,1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推动全程标准化生产,设立国家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体3项,推广应用重点目录标准57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个,同比增长15%。

多跨协同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九月,收获的季节。

农业农村部遴选推介发布的个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中,仅有的两个春油菜品种,便是青海省自育的青杂12号和青杂15号。

油菜作为青海第一大作物,青海省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隔离屏障和冷凉的气候资源优势,在杂交油菜育制种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

这几年,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荷包村村民眼里,“青杂15号”成了致富的良种。

“这个品种相比我们之前种植的品种产量高、抗倒伏、抗病、出油率也高,10亩地就能多打0公斤菜籽,收入提高不少。这还多亏了专家们对我们种植技术的培训,还有从种到收的手把手指导。”村民林五十二说。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聚焦种质资源优势,强化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在青海高原开花结果。

我们看到,如杂交油菜一般,一朵朵科技创新结出的硕果,正助力青海省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道路上加速奔驰。

“我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依托地方特有农业种质资源,开展牦牛、藏羊、油菜、青稞、马铃薯特色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大育种技术和重大产品的研发,培育推介优质、高产、适宜我省生产的农作物优良品种40个,应用面积达万亩。建成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农作物、水产良种化率分别达98%、95%。”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宏伟介绍。

在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巩爱岐看来,农业科技,已让青海省特色现代农牧业由依赖资源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行‘互联网+农技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4.9%。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6.9%、90%、82%。这些成就,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

在输出地建设中,青海省强化科技引领,积极发挥联州联县督导组、包县联乡联村科技服务督导组、首席专家团队三支队伍的作用,今年选派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2个专家团队分赴40个县服务“三农”。

据了解,今年青海省在32个县市区开展农牧民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扶持各类农牧民合作社个,省级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个和个。

“到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巩爱岐说。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稳抓机遇时不我待。牢记殷殷嘱托,青海锚定“输出地”,全力擘画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