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党旗红遍聚宝盆换了人间青海日报
2023/1/1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风力发电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几代柴达木人栉风沐雨、艰苦奋战,彻底改写了“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历史,促成了柴达木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变迁,开创了柴达木地区有史以来最发达、最繁荣、最安定的伟大时代,使亘古荒凉的柴达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实现了经济发展从全面落后到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商品市场从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从极端贫困到全面小康、社会事业从百业萧条到全面进步的伟大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打牢了坚实基础。
开启新纪元:柴达木历史上从此有了崭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有效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和自由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牢固制度基础,使饱经苦难的柴达木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开启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年9月5日西宁解放之后,都兰县和硕特蒙古王家旗王爷王德海、藏族汪什代海部落千户丹科派出代表更巴、洛日金等一行10人前往西宁迎接共产党、解放军。
年9月下旬,省军政委员会决定组建都兰县人民政府。10月16日,省军政委员会正式任命王本巴为都兰县长,王德海、丹科为副县长,康熙俊为县政府秘书。11月7日,王本巴一行到达国民党都兰县政府驻地希里沟,在尕巴村张启发家召开群众大会,升起五星红旗,宣告党领导下的都兰县人民政府成立(管辖今海西全境)。随后,由于旧县政府驻地遭国民党残余势力破坏,于12月初,将都兰县政府迁往察汗乌苏的旧都兰专员公署。年5月10日,青海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都兰县委,方新任书记。
年9月21日—10月3日,都兰县首届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联谊会召开,正式成立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保加任主席。年7月24日,省委批示同意改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组建中共海西地方委员会。
年1月15日—25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正式成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保加当选主席。海西自治区即为海西州的前身,标志着海西建州的开始,自此柴达木地区掀开了新的一页。年6月7日—16日,自治区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正式将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官保加当选为首任州长。
年3月27日—4月2日,中共海西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察汗乌苏召开,研究年至年农牧业互助合作和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问题;选举产生了海西地区第一届地方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共海西州监察委员会委员。
年10月,王本巴赴任都兰时,省委书记张仲良就明确指示,到都兰县后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搞好民族联谊等工作。都兰县委县政府成立后,多次召开民族联谊大会、各族各界代表座谈会,广泛宣传解放军军规军纪以及民族平等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谣言,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安定了民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影响。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建政初对在剿匪肃特以及其它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都分别加以吸收提拔和使用。
开创新局面:沉睡千年的柴达木大地被中国共产党吹响的开发号角唤醒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是举世闻名的“聚宝盆”。新中国成立后,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建设被列入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盆地号召的鼓舞下,成千上万的党政干部、部队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大学生等满怀豪情壮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柴达木盆地,同海西地区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一起,开发建设柴达木。
年3月,为了保证柴达木开发大军的粮食供给,德令哈国营农场建立。随后,来自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相继来到柴达木盆地,陆续兴建了20多个农场。到60年代初,这些农场相继投入生产,柴达木的耕地面积达到66.2公顷,粮食产量达到万公斤。
年5月11日,慕生忠将军带领名人员组成的筑路队,从格尔木出发,用7个月零4天时间,修通了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公路,创造了人类公路修筑史上的奇迹,塑造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限忠诚,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开路精神。因此,慕生忠将军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
年初,受柴达木行委的调遣,由21人组成的采铅队进军锡铁山。队员们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基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第一个月就开采矿石80余吨。一年之后,这里形成一个人数愈千、机械设备基本齐全的新型矿区,西部矿业由此起步。
年10月1日,柴达木第一个炼油厂——油泉子炼油厂在冷湖建成,使柴达木石油人发出的“一年普查两年钻,三年出油四年炼”的豪言壮语变为现实。年2月20日,柴达木第一批原油,用油罐车运出盆地,运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年底,23名工人携带两顶帐篷,手持17把铁锨及5把十字镐,来到茫崖,开始了石棉开采,他们用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和落后的作业手段,肩挑背扛,当年开采出第一批石棉矿产。
对柴达木的开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柴达木人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开路精神、石油精神、盐湖精神、农垦精神、青藏兵站部精神等,铸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科学务实,团结奋斗”的柴达木精神。这些精神伴随了老一辈柴达木人的过去,也必将激励今天以及将来的柴达木人创造未来。
年,胡耀邦同志视察青海时题词:“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这一题词,正是海西人民开发柴达木盆地光辉写照。
回顾在党的领导下海西人民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海西的荒原上开垦土地,修渠引水,兴建农场,大面积种植粮食的伟大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慕生忠将军带领多名工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极端气候和物质条件下,修筑青藏公路的伟大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在荒芜的盐田上,无数工人发现一个个矿藏,开掘一口口油井,为祖国工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资源的伟大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修建房屋、兴建学校、修筑街道、建设高楼,硬是在荒原戈壁上,建起新城格尔木的伟大历史。
实现新跨越:柴达木的华丽蝶变是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书写的一部壮丽史诗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海西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降下甘霖,滋润着草原农田,温暖着各族人民,助推着柴达木大地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实现了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时代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柴达木的今天。
坚持不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地区发展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共进转变,呈现出富民与强州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城镇与乡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从年到年,海西经济总量从1.99亿元增加到.3亿元,34年翻了38番,位列全省第一;经济总量从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第16位上升至第8位。
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是循环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盐湖工业等一批支柱企业蓬勃兴起。年,全州规上工业企业71户,产品涉及个大类、7个行业小类,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利润总额.4亿元。
全州农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渔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投资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建成了以格尔木、德令哈两市为重点的无公害果蔬产业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为主的柴达木优质油菜种植和制繁种产业基地,以枸杞生产为主的中藏药材产业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为主的柴达木绒山羊繁育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为主的柴达木牛羊肉生产基地。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启动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荒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柏树山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推动国土绿化,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主要湖泊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恢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柴达木形成生动实践。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州内7个地区全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22元,农村从元增长到元。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着力加强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州,着力用法治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法治海西建设成效明显。
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柴达木地区改革发展稳步迈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汇聚起全州上下“一盘棋”的磅礴伟力,共同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奋勇前行。
坚定沿着总书记把脉定向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看望青海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每一次审议,每一次考察,都是深切的厚爱和巨大的鼓舞。先后提出了“三个扎扎实实”“四个扎扎实实”等重大要求,尤其是“四地一体系”战略目标,犹如为海西量身定制的规划蓝图,是统领我们发展的“国之大者”和“政治要件”,是极为重要的思想引领、战略引领和路径引领,是指引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聚焦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对口援青等大批国家战略在海西叠加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海西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省委把坚持生态优先作为第一抉择,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目标追求,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把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作为现实路径,把打造“五个示范省”作为总体战略,赋予海西“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发展布局核心增长极的重要地位和打造“开放柴达木”的科学定位,为海西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木里非法采煤事件的严峻挑战,创新提出并深入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强州、开放兴州、依法治州“四州战略”,着力建设绿色、开放、品质、共享、和谐“五个海西”,倾力修复自然、政治“两个生态”,精心治疗木里事件造成的严重“内伤”,全力通过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考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实现了“十三五”全面收官和“十四五”顺利开局,使全州上下政治引领从未像现在这样突出,生态环保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经济发展从未像现在这样可期,民生福祉从未像现在这样普惠,管党治党从未像现在这样从严,海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踏上了新征程。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稿指导中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本报记者戴美玲整理)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