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巡礼青海篇丨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农民
2023/5/31 来源:不详青海地处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走进新时代,青海通过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产业助农,实现过去五年全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立足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掀起了“青字号”品牌打造新高潮,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绿色崛起之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在祖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上,青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此,黄河、长江、澜沧江从这里奔流而下。这里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这里也是“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这里地处世界屋脊,承担着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大使命,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走进新时代,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优两高”战略,对新青海发展作出了全新谋篇布局,青海农牧业更是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坚定不移走“生态青海、绿色农牧”路子,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绿色崛起之路。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
“这是党中央从顶层上对青海农牧业的设计,为今后全省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青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间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玉虎表示。
夏日时节,青海高原迎来最美季节,从祁连山草原到河湟谷地,从雪域高原到柴达木盆地,纵览高原,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农牧业新画卷,正在三江大地的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走进这方高原热土,共同感受这片土地上现代农牧业发展律动的“脉搏”——
草原上农牧民群众的新居。
打好“绿色牌”,绿色兴农
如果用一种色彩来形容夏季的青海,那一定是“绿色”。青海的绿色,不仅绵延在青海湖畔的青青草原上,更浸透在青海发展的每一个脚步上,绿色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底气”。
“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全省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5.83亿亩,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青海开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走进青海开泰的发货基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忙着把牛羊肉包裹发往全国各地,每天发货量都在单以上,这些都是来自都兰县的绿色有机牛羊肉。
通过精细切割,打造“东昆仑”牛羊肉品牌,搭配高原特色炖肉盐和料包,加上冷链运输,青海开泰让牛羊肉的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公司总经理马海麟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已顺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年度现场监督检查,经过严格的检查程序,连续4年获得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机认证,绿色有机是我们最大底气,也是产品能走向广阔市场的主要原因!”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过去的五年,也是青海农牧业绿色发展成效最显著的五年。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比“十二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农田残膜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完成全国草地生态畜牧试验区建设任务,生态畜牧业入选“中国三农创新榜”,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规模最大的牦牛藏羊生产基地。青海湖裸鲤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蕴藏量达到10.04万吨……
“青薯9号”丰收了。
站在新起点,擘画新蓝图。“十四五”期间,青海将致力绿色高效发展,建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按照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奋力创建“五个示范省”的部署,坚持不懈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加快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队伍和能力建设。打造“超净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让更多“青字号”品牌走向市场。
叫响“青”字号,品牌强农
祁连山下好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依托丰美的饲草资源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海北藏族自治州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产品的多样化和高端化上下功夫,精深加工包装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致力于从“牧场”到“餐桌”,将绿色、有机贯穿始终,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不仅要养得好,更要卖得好。怎样才能卖得好?品牌建设少不了!”青海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冶明录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牛羊已经实现了全程有机可追溯体系建设,充分用好青海省与农业农村部共建溯源体系这个平台,借机打响‘祁字号’金字招牌,大力实施特色农牧业品牌建设,让更多‘青字号’的品牌走得更稳、更远。”
青海制造、青海品牌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生态上,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上。在品牌强农政策引领下,年以来,全省“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重锤响鼓,特别是青海牦牛品牌建设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青海省政府以打造“青海牦牛”农牧业第一品牌为引领,立足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掀起了“青字号”品牌打造新高潮。
年,青海省与农业农村部就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签订了部省共建示范省的框架协议,在新机遇下,青海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青字号”品牌组团登场,走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青海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牌的必由之路。在各方面努力下,青海省品牌企业不断涌现,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有力推动、引领了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
打造区域品牌。围绕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整体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对外发布玉树牦牛、祁连藏羊、柴达木枸杞、龙羊峡三文鱼、共和青稞等16个青海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农牧业关键品牌和独特品牌。
企业里生产的牦牛系列产品。
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全省累计商标注册量从“十二五”末的件上升到目前的件,增长了近3倍。拥有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从“十二五”末的43件上升到目前的4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36件,“青海老字号”认定授牌企业28家,“中华老字号”成功申报企业1家。全省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农产品已达个。
品牌实力明显增强。一批具有青海产业特色的商标品牌快速成长,含金量不断增加,产业影响逐步增强。“盐桥”成为中国钾肥产业的支柱品牌,“三江源”“”“互助”“天佑德”“柴达木”“三江雪”“诺蓝杞”“藏蜜”“青藏华峰”“昆仑山”“昂思多”“藏羊”“圣源”“八瓣莲花”“布绣嘎玛”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品牌。
当产自青海高原的牦牛肉出现在大江南北的餐桌上,当龙羊峡水库的三文鱼远销国外,当青稞酒的醇香飘向世界……青海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实现了从“有身价”到“有身份”的华丽转变。
下活“产业棋”,致富为农
过去五年,全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元,较年增加元,年均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老百姓最大的梦想。检验农村牧区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牧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而这组数据恰恰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只有依托产业发展,农牧民群众方可实现稳定增收。
青海湖畔的藏羊、果洛雪山下的牦牛、龙羊湖里的三文鱼、柴达木的枸杞、贵南牧场的青稞……高寒冷凉的气候孕育出了高原上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当地群众输送着致富的底气。
在青海,青稞姓“青”。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似乎把青稞的文章做到了极致,从历史上“不加修饰”的农牧区餐桌主食,到时下精美藏式包装的“第三极”伴手礼,青稞已由单一种植走上产业链发展的快车道。
而在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青稞菊杞茶、青稞挂面、青稞曲奇饼干、青稞糌粑等品种繁多的青稞系列产品正在有序生产。年,青海新丁香牵头成立了含一家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6个种植大户在内的“青海新丁香青稞产业化联合体”。
青稞系列产品加工车间。
一边是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户与企业合作,种植的青稞不仅高于市场价收购,为企业提供了高品质原料。另一边省级龙头企业瞄准市场开发出青稞新产品,以自己成熟的销售渠道稳定占据国内一线市场,从上游到终端,实现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利益共同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处长赵得林说,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依托的是农业农村资源,培育的是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的是广大农户,打造的是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创新活跃的乡村产业。
牦牛、藏羊产业是青海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申报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的项目,年成功申报青海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湟源县大华镇等4个产业强镇项目。今年为了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立足青海实际,成功申报了青海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乌兰县茶卡镇等4个产业强镇项目。
牦牛成为青海农牧区群众收入的主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抓融合促带动,引领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过去一年,全省搭建产业融合载体,认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4家,培育9个特色产业强镇,扶持20个产业化联合体、个省级示范社、53个农牧民合作社服务主体。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家,带动农牧民50余万人;家省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就业5万余人。
下一步,青海将重点打造东部高效种养产业发展区、环湖循环农牧业发展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柴达木绿洲农业发展区,沿黄冷水鱼绿色养殖发展带为内容的“四区一带”布局。优化县域村镇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丰富乡村产业新业态,打造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海玲
三农巡礼·安徽篇丨绘出“皖”美乡村画卷
三农巡礼·吉林篇丨建好“吉土”粮仓做强吉林大米
三农巡礼·内蒙古篇丨粮仓实牧歌扬奶业兴
三农巡礼·福建篇丨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三农巡礼·河北篇丨燕赵大地“彩绘”现代农业新基色
三农巡礼·黑龙江篇丨黑土地让“中国饭碗”盛满“中国粮”
三农巡礼·辽宁篇丨天辽地宁谱华章
三农巡礼·河南篇丨从“中原粮仓”到“百姓厨房”
三农巡礼·浙江篇丨三个账单看“小康成色”
三农巡礼·山东篇丨昔年“闯关东”今朝“过万亿”
三农巡礼·海南篇丨让热区三农更“热”
监制:杜兰萍编辑:裴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