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西州新型游牧民的幸福指数实在高

2023/7/23 来源:不详

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哈西娃呀哈西娃,土路土房土窝窝,拦不住姑娘往外嫁。草皮挡不住牛羊啃,有女不嫁哈西娃……”这首民间顺口溜,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已然完全翻篇成为历史记忆。

如今,48套免费提供给村民的精致高档别墅矗立在这“生态畜牧业高原第一村”,引得全国媒体海西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啧啧而叹,艳羡不已。

从贫困村到“第一村”

一栋栋深红屋顶的别墅,配套的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美化的庭院……一座极具现代感的村落矗立在国道旁边,这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的哈西娃村。

宗加镇哈西娃村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纯牧业村,共有41户人家,位村民,以前是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制约,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小、载畜能力低,村集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

年底,哈西娃村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所有牧民入社入股,并实施股份制改造工作,以草定畜、核减牲畜、整合资源、划区轮牧,放牧牲畜从原来的近5万头下调至1万余头。

年又成立了青海哈西娃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瞄准枸杞深加工产业,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一个逐水草而牧的草原村落发展成全省致富的样板村。

如今的哈西娃村没有贫困户、五保户,年至今连续9年全村的养老、医疗费用均由村集体经济承担,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98万元。

全村共建48套别墅,每栋是平方米,全部是钢架结构,配有地暖、水、电等一应俱全。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告诉记者:“这48套小别墅总投资近万元,是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为全村村民修建的,等于给村民分红。房子从建设到装修,牧民们什么都不用管,年底前装修好以后,就直接拎包入住,不掏一分钱。”

别墅内所有装修包括优质的床品都由村里包办,多间卧室的配备,还在于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牧家乐”。

老支书的幸福记忆

“年,我们从长江源搬到了这里的新家,每月还能领到生活补助。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好,什么都不用操心。”站在总书记看望长江源村村民的巨幅照片前,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66岁的的老支书更尕南杰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动情地讲述着。

在这幅由新华社记者摄于年8月22日的照片上,习总书记站在长江源村的广场中央,身着盛装的村民簇拥在习总书记周围,更尕南杰则站在总书记身旁,笑容溢满了脸庞。那一天,习总书记一下车,更尕南杰就用最标准的藏族礼仪献上了哈达,习总书记一直拉着他的手,听他讲解长江源村的昨天与今天,还说他讲得好。

从草原到城市、从帐篷到楼房。年,更尕南杰和全村户名村民,从海拔米的雪山,共同搬迁到了格尔木南郊的新家。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牧民到市民,生产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民们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走进长江源村,村口矗立着一座极具藏民族特色的大门,大门两侧是藏式风格的长廊,宽阔的马路两边白色的太阳能路灯、微风中招展的五星红旗,显得格外醒目。一排排整齐划一、藏式风格的平房,让人想起安居乐业这个平凡又生动的成语。村子里学校、广场、活动室一应俱全。

过去,他们住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住帐篷、放牛羊,点的是羊油灯……如今,他们住在城市,宽敞的房子,稳定的工作,水电齐全,再也不用为了取水走上几里路。离开了山上的家,山下的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没有搬下来之前,我们住在帐蓬里,没有现代电器,点的是羊油灯,吃的只有炒面和糌粑,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更尕南杰说,“当时靠放牧人均收入还不到元,而现在足足翻了十倍以上!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我们实现了从牧民到村民、市民的转变。”

家庭宾馆与天空之镜相映

“仅仅刚刚过去的20天里,我们这家客栈营业额就达40万元!“在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的盛圆客栈内,房东盛海廷笑着告诉记者。

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是以汉族为主,蒙古族、藏族聚集的农业村,也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年通过“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全村整体易地搬迁到茶卡镇居住,独门独院,平方米二层小楼。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自有它的故事。”

巴音村建村伊始,村民住房都是年河南知青建的土胚房,在土墙上挖一个倒“U”型大洞,就是自家的大门,下雨怕漏,下雪怕冷,冬天只能穿着棉袄缩在土炕里取暖,说句“取暖基本靠抖”也不为过。

年改革开放无疑是茶卡镇巴音村实现飞速发展的“起跑线”。巴音村年建村,隶属茶卡镇巴音乡2社,住户只有15户,没有耕地,仅靠牧业维持生活。年从原巴音乡搬迁到位于茶卡镇以东20公里的小水桥,部分村民开荒农耕,部分继续放牧生活。

年,政府实施城乡一体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巴音村35户群众从小水桥整村搬迁至茶卡镇区巴音新村,在政府坚强领导和积极帮助下,一座座二层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美观舒适,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而语,房间内设施齐全,洗衣机、冰箱、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群众的家庭住房从“土胚房”发展到“小洋楼”,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年,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大力培育旅游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这为巴音村群众带来了非常难得的致富机遇,部分村民开始在景区摆摊经营小商品生意,部分家庭发挥住房宽敞明亮又具有本地特色,能吸收外来游客居住,体验高原民族风情的优势,大力发展家庭宾馆。从第一家第一张床位,到如今的25家张床位,每个家庭宾馆年收入5至15万不等……越来越多的慕名而至天空之境茶卡盐湖的游客,也爱上了巴音村。

令城里人心向往之的美丽新农村

一幢幢红白相间的别墅洋房接连成片,处处荡漾着现代化和谐的新风貌。德令哈市柏树山新村里,一家一栋小洋楼,让前往参观的城里人无不心生羡慕。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柏树山新村是柯鲁柯镇下辖农业村,是该镇3个村社和部分村民合社并村建成的新村,位于城区以西4公里处,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户人,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聚居。

年,海西州委州政府和德令哈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新选址占地面积53.3公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监管。合理规划部署公共设施建设,配套建设面积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提升电气化水平,积极发展太阳能,为每户安装太阳能取水设备。柏树山新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扣“打造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塑造新风貌、培育新农民”理念,借助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总投资1.4亿元,建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越于城市的新农村。

“在我们原来生活的村子里,大家的生活用水是井水,取暖烧的都是牛粪,交通也很不方便。现在搬到了柏树山新村,住上了二层楼房,通了天然气、自来水,交通便利,出门就有公交车,这样的生活以前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柏树山新村村民言语之间充满了自豪与幸福感。

生活在小区的新型游牧民

走进位于德令哈市区西北角2公里处的陶尔根家园,一幢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格调统一的居民楼,新型城镇化牧民社区朝气蓬勃感扑面而至。

陶尔根家园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是海西州“牧民向市民转变、牧区向市区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的典型示范。

据悉,目前小区内居住着德令哈市三镇一乡13个牧业村的户余名牧民群众。年居民人均收入为元。小区内共有住宅楼17栋,建有办事服务楼、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有文化活动广场、活动室、牧家书屋、卫生室等辅助设施,覆盖了老百姓的住房、养老、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零距离一站式”服务,逐步形成了牧民群众“生活在小区、生产在牧区”的新型生活圈。

德令哈市采取“政府补贴+牧民自筹”的出资模式建牧民定居房,按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四通八有五配套”的原则,帮助牧民群众一举实现居住生活现代化。

我们敲开了一户居民的门,今年80岁的蒙古族老阿爷杨登加木措开心地迎接我们进屋。他用蒙语开心地讲述道:“现在条件好多了,原来(冬天)要烧炉子,现在有暖气,房子里热热的。”

蓄集乡武装部部长孟克吉日格力说,社区里住户幸福感都很高。大家以前是牧民,在搬迁中住进了陶尔根家园小区政府补贴建起来的楼房里,享受到各项政策补助。现在城里有住房,牧区有四季牧场,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两辆车,一辆小轿车家用,一辆皮卡车或越野车用来到牧场从事生产。加上社区管理到位,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人,大家的幸福指数一天比一天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