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强化顶层设计破解医共体改革难题央

2022/10/8 来源:不详

医改寻根

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是县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的实际问题。

年以来,青海省进一步强化医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五医联动,构建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打破束缚基层发展的政策瓶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整体绩效。

前后陆续出台了《青海省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暨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一主”,《青海省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医疗服务共同体的简称,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医疗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及有序就医新秩序,着力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打包改革试点方案》等“十辅”的政策性文件。涌现出了湟源县、互助县、都兰县、贵德县医共体建设改革典型,充分发挥了试点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辐射作用。

医改良方

良方一:多项试点发挥杠杆撬动作用。

全面推行“科学编制总额预算”、“合理分配总额预算额度”、“建立奖励约束机制”的总额付费管理。每年年初,同级医保部门对县域内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年内发生的医保基金支出,事先核定总额预算额度,打包给各医共体,由各医共体统筹使用,医保部门按月核拨基金、年终清算。按照“总额控制、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责任机制,对硬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明确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和8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国家试点县现行先试,到年,试点地区全面推行医保总额付费。

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再次提高5元,达到79元。选择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互助县开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打包改革试点,将全省实施的15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医共体常住人口数总额预付,及时足额拨付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

良方二:人员使用管理培训趋向合理。

实行“县管乡用”的用人机制,医共体内部实行人员统一管理、统一招聘、统一调配、统一培训。省卫健委根据医共体人才培养需求,医院管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服务的总体培训方案,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良方三:医共体信息化全面提质升级。

建立专业化、集约式、智慧化的数字医共体,支撑县域医共体的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和连续式服务。信息化建设主要整合县乡医疗资源,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如果洛藏族自治州信息化建设打通州、县、乡、村四级纵向远程诊疗系统,海西藏族自治州“互联网+智慧医疗”打造区域影像和心电诊断中心,极大地方便了艰苦民族地区群众看病就医。

良方四:城乡居民两病保门诊购药实行即时结算。

全面实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购药即时结算,即患者持社会保障卡可直接在医疗机构实行刷卡结算,个人承担部分个人现金支付,统筹基金部分由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结算,不用个人全额现金支付后再到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发票,减少患者跑腿次数,方便患者就医结算。“两病”患者门诊用药保障实行“三定”管理,即定患者、定机构、定保障范围。

良方五:开启社会办医多种合作模式。

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医联体(医疗联合体的简称,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医院医院、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作为成员单位加入全省医联体,鼓励社会办医与医联体开展多种合作,扶持医联体模式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促进医联体内社会办医疗机构融入分级诊疗(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分级诊疗制度内涵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良方六: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普通门诊保障制度和门诊特殊病慢性病保障政策,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城乡居民医保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调整试点工作,将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元下调为元;完善医疗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将远程医疗项目、医院等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城乡居民在中藏医定点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及时审批新增的中藏医诊疗项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