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土地的三色变迁青海日报

2024/10/12 来源:不详

藜麦去皮加工。本报记者张多钧摄今年43岁的张蒲荣,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柴兴村,全家4口人,2公顷耕地,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土地是他最熟悉的“老朋友”。过去,这片耕地是张蒲荣一家老小解决温饱的依赖,但是也仅仅只是解决温饱。“以前的人们脑筋比较死,虽然耕地多,也仅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这老三样,年复一年在耕地上讨生活,辛苦一年,只够口粮。”张蒲荣回忆说。其实,那时候家家户户的耕地基本上都是种植“老三样”,只有这三样农作物,才能解决温饱。“那时候,谁家要是种植经济作物,就会引来村民的质疑和不解,种植了经济作物,来年吃啥?”张蒲荣说。时代在进步,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变,不再满足于自家的耕地只能解决温饱,纷纷摒弃“来年吃啥”的观念,将种植和市场紧密联系了起来。年前后,海西州枸杞产业持续走红,枸杞产业的高利润让很多群众接踵而至,也成就了许多群众致富的梦想。枸杞产业的诱惑,对于张蒲荣也不例外。年,张蒲荣从自家2公顷的耕地中划出了0.53公顷种植枸杞,花了多元钱,买进了多株黑枸杞苗木,试种了0.2公顷地,其余0.33公顷地种植了红枸杞。可是,到了第二年,0.2公顷地的多株黑枸杞只活了不到株,张蒲荣索性就将这0.2公顷地也换成了种植红枸杞。谈到枸杞种植,张蒲荣满脸的无奈,“我要是早几年种植枸杞,也能挣上一笔,但终究还是晚了,我种植枸杞的那时候,枸杞的价格下跌,已经卖不了几个钱了。”张蒲荣介绍,从年到年底,三年时间里,种植枸杞赔了将近5万元,其中还不算人工。张蒲荣虽然赔了,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张蒲荣转变观念,思想跟着市场走的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好开端。去年初,张蒲荣将耕地里的枸杞全部拔掉,2公顷的耕地全部种植了藜麦。去年虽然收成不好,亩产只有多斤,但只赚不赔。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被称为“粮食之母”“太空食品”。近年来,海西州全力培育藜麦产业,将藜麦产业发展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藜麦价格持续走红,藜麦种植成为“香饽饽”。张蒲荣也正是瞅准了这一机遇,当机立断,从枸杞种植转型至藜麦种植,“现在村里群众纷纷种植藜麦,村里土地不够的到其他村流转土地,村里种植藜麦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了20多家,村里还专门建起了藜麦储藏的仓库,购置了藜麦去皮的机器。”从以前的种植“老三样”,到枸杞种植,再到现在的藜麦种植,是这片土地上的“三色变迁”,也是群众解放思想的“三色变迁”。当下,天气回暖,正值春播时节,张蒲荣又忙碌了起来。今年,张蒲荣流转了2公顷耕地,打算种植4公顷的藜麦,记者似乎已经看到,深秋时节,张蒲荣家的4公顷耕地里,金灿灿、红彤彤的一片,藜麦迎风摇曳,饱满的麦穗压弯了麦秆……作者:张多钧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