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锐出战攻堡垒决战决胜写华章

2022/8/9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回望我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历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省各族广大干部群众用一个个扎实有效的举措和坚实的脱贫成果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截至年底,全省42个贫困县、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清零”,实际减贫53.9万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36.8%。

退出贫困,全面清零。这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这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在这场以摆脱贫困为目标的历史征程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殚精竭虑,攻坚克难,在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的路上奋力奔跑,圆满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澜沧江畔。摄影:洪玉杰

筑牢民生基础,绘就幸福生活画卷

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人。打赢脱贫攻坚战,更要持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着46万人口的西宁市湟中区曾经是青海省农业大区、人口大区,一直以来,财政实力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全区个行政村中有个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每12个农村人口,就有1个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3.7%。

为此,湟中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全力构筑“安心上学、安心看病、安心住房”的兜底保障体系,于年顺利退出国定贫困县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序列。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中,脱贫攻坚为湟中贫困山区锤炼出了一支‘蹲得实、驻得稳、帮得好’的驻村干部队伍。”湟中区副区长刘海滨说,脱贫摘帽后,湟中区从机关单位抽调干部入驻非贫困村开展帮扶,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帮扶力量全覆盖,形成了人人都有责任状,个个都是战斗员的工作格局。

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聚焦民之所盼、民之所求、民之所需,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帮扶措施,用一个个惠民举措,进一步回应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为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各市州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省5.2万户20万农牧民迁出穷山窝,搬来好日子。

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住进了新建成的萨尕尼哈社区,除了安置房以外,这里还建有民俗活动广场、赛马场、卫生服务中心、敬老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完善的社区体系。

尖扎滩乡党委书记桑杰东智说,为了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乡党委、政府结合区位优势和牧区特色,除了引导搬迁群众种植中藏药材外,还在全村开展定向式技能培训,多渠道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聚力产业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多年前,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被定义为“穷乡僻壤”,这里集中了干旱山区的全部特征:山大沟深、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乡近80%的群众或进城务工,或经商创业,定居他乡。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洪水泉乡依托养殖特色产业办起了富硒牛羊养殖场,目前全乡有专业合作社22个,养殖业产值达到1.2亿元,不少贫困户因此树立了脱贫信心,圆了致富梦。

“从前因贫困而离开大山的村民频频回乡搞养殖,常住人口不减反增,仅洪水泉村就增加了40余户。”乡党委书记蒋友谊说。

村有主导产业,民有致富门路。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由当地牧民巴德江才创建的民族服饰有限公司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让余名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

巴德江才告诉记者,在扶贫部门的帮助下,产品不仅销往我省西宁,还销往西藏、四川等省区市场,还出口尼泊尔,如今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玉树州民族服饰龙头企业。

放眼全省雪域草原、河湟谷地、戈壁大漠,这样的脱贫故事不胜枚举。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成片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却是国内大型光伏发电基地之一。

近年来,海南州累计投资3.43亿元,在塔拉滩地区集中建设50.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有个贫困村的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每村每年平均收益30万元左右,扶贫产业从根本上拓宽了他们的致富渠道。

我省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光伏扶贫的作用不容小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4类光伏扶贫项目,扶贫收益5.7亿元,而受益于光伏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达28.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

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几年来,全省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光伏、畜牧业、乡村旅游及拉面经济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49.2万贫困人口因此有了产业增收项目,脱贫群众的“造血”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红砖青瓦、白墙绿门的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笔直明亮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两旁……这是春节过后,记者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麻拉河村看到的景象。

“以前全家收入还不到元,现在村里办了生态园,我们不仅有分红,担任生态管护员每月还能领到元工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今年53岁的麻拉河村脱贫光荣户马富喜上眉梢。

据扶贫工作队队员达勒措介绍,通过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和技能培训,不仅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摘帽,同时盘活了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为今后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路上,巩固扶贫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为了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落实各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4.2亿元,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全覆盖,助推村集体经济“破零”。

走进都兰县察苏镇上滩东村,一处处门面房、宾馆农家院、活动广场焕发出新农村建设的蓬勃生机。

“脱贫摘帽后,全村在稳定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扎实推进旅游服务等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0万元。”村委会主任陈毅说,接下来,他们村“两委”班子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村民掌握就业本领。

为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投资万元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4个乡镇服务站点,该平台自年上线以来,为农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通道,去年仅销售藏雪茶一项收入就达到余万元。

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李秀泉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班玛县相继建立了红色旅游扶贫产业园、绿色农林扶贫产业园、金色文化扶贫产业园,培育了一大批服装加工、温棚种植、藏茶生产、黑陶、唐卡、藏毯制作等多个新型产业,农牧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行走在广袤的草原上,我们看到,一个个生态秀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正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在江源大地上迈出铿锵的步伐。

(刘伟执笔;陈俊尹耀增陈曦公保安加马振东陆广涛参与采写)

在春天里奔向小康

从昆仑之巅到江河之源,从湟水谷地到瀚海戈壁,从草山牧帐到村庄农家……青海高原在穿越百年中告别了漫长的贫困落后,与全国同步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役。这对于长期积贫积弱的青海而言,是一个历经抢关夺隘、攻坚克难赢得的一个饱含生机活力的春天,这是举全省之力、聚全省之智书写的一份汗水浸润的圆满答卷。

正因共同走过贫穷落后的漫漫长路,江源各族干部群众更能强烈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浓浓情意。抓产业,稳就业,促生态,强兜底,一项项“硬核”举措落地生根,使我省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高原群众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周边的余户牧民,在手里有了挣钱增收的技能,心里有了脱贫致富的底气。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的户牧民告别了昔日顶风冒雪、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住进了设施完善、条件优越的新型社区……庄严承诺,铮铮誓言,融化了高原大地贫困落后的坚冰,凝聚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

辽阔美丽的青海,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无限希望。大野高原,从未像今天这样蕴积了盎然生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筑起了前行之路。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日益凸显,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实力节节攀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步推进,脱贫攻坚的如椽巨笔接续为乡村振兴画卷铺足了“底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创建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牧场为抓手,提升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和发展水平,乡村集体经济踏上新的发展阶梯。

活力青海在奋力竖起脱贫攻坚里程碑的同时,正沿着新的航线,高扬云帆,百舸争流,冲向下一个“百年梦想”。(作者:刘法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