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撬动绿色农牧业砥砺前行
2022/9/5 来源:不详粮油增产,粮食稳步跨上百万吨,“菜篮子”供给充足;
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4%,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2%;
累计投入96亿元实施了三江源一二期等一大批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达到.75亿元,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保护初期资源量的31倍;
新型职业农牧民已累计培训7.6万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人。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家庭农牧场达到家……
一串串可喜的数据,看到了青海农牧业发展的巨变。特别是取消农牧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支持“菜篮子”、支持农牧业生产发展、农机购置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着农牧民迈向小康生活。
在改革的撬动下,我省农村牧区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创新,激发和释放出了更多新的增长潜能。
油嘴湾花海农庄。
哈西娃村枸杞产业。
合作社分红。
牦牛肉干加工。本报记者罗连军摄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对于青海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是抓好已经确定的27个试点,争取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四年立标杆,到年底,开展个村的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
王玉虎说,要推进产业兴旺,加快“一优两高”发展,实施质量兴农工程、特色兴农工程、品牌强农工程,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强化农牧业人才支撑,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才能激发农牧区发展新潜能。
从顶层设计入手。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从九个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去年,全省抽调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两讲三促”百日活动,并举办不同层次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近人提高了思想认识。
年,全省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24个部门配合正在开展《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州县统筹5亿元,建设27个村(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
目前,我省已实现县级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全覆盖,确定了兴办经济实体型、集体股份分红型等7种村集体经济“破零”发展方式,并启动了“大学生服务合作社”行动计划,增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年全省陆续组建了“青海优质农产品联盟”“青海三文鱼产业联盟”和“青海牦牛产业联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意见》,推进牦牛产业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文龙说,全省连续多年实施质量强农工程,推进农牧业由增产转向提质。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补齐标准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打造出了一批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生态畜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为牧业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态、产业、技术、群众和经验基础。”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发展生态畜牧业最大的成果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了“三生”共赢,持续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精准脱贫,提升组织化程度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培育树立先进典型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草原是全省最大的绿色屏障,生态是农牧区发展的最大优势。全省各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近五年监测显示,泽库县拉格日村草场产草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生态畜牧业发展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全村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目前,全省组建季节性养殖场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人工草地面积达到50万公顷,实现了“减畜不减效,禁牧不减收”。
年,全省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元,比6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元,高出25.3%。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平均增速为12.5%。
多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了牧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普遍通过项目配股、劳动培训就业等政策手段,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享受到股权收益,实现了稳定脱贫。
马清德说,目前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到个,实现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覆盖。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处置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些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初步实现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
都兰县哈西娃村曾经是一个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的贫困村。通过建立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过10年的发展和探索,年人均收入达到4万多元,并统一建造了“别墅”,农牧民提前迈入小康生活。
目前,通过股份制试点社改造,全省培育了梅陇、拉格日、岗龙、哈西娃等一大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典型。有65%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办了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等社办企业,大部分合作社组织劳务输出,创办了运输、建筑、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
农牧业改革成果丰硕
农牧向好,全局主动。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培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牧业、农牧区全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及农垦改革等“国字号”重大改革。
“农村土地确权涉及全省35个县(市区)、个乡、个村、75.17万农户、近57.87公顷土地。”马清德介绍,自年启动的全省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目前3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通过省级验收,21个县完成与农业农村部数据汇交,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改革进入收尾阶段。
年,湟中县作为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通过探索、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全省于年确定西宁市及泽库、门源、共和、乌兰、大通、互助等一市六县作为整市、整县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目前,我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清产核资的各项具体工作正在全面落实推进当中。尤其全省将清产核资与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同部署同推进,加快了改革进程。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目前,全省试点建立了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3.67万公顷,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8.7%,涉及农户77万户。
农垦改革经过近3年的推进落实,已完成农垦农牧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发证近50万公顷,完成率91%,农垦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特别是农牧业信贷担保平台建设、草原规范化流转、牧区藏系羊牦牛保险试点等改革工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草场流转面积0.17亿公顷;已在18个县开展了藏养牦牛保险试点,承保藏羊万只、牦牛万头。
作者:罗连军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