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记忆三街名的变迁

2022/5/11 来源:不详

零下Vol.15在这里图懂呼伦贝尔作者/绘图:单子健前言:张斯琦审校:Alexis

街道的名字,

几乎是一座城市里最常见的文字标志。

然而“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些司空见惯的街衢名姓,

背后也许就是一段历史故事,

也许是一位历史人物,

也许是这座城市演进中的某个印记。

就像海拉尔这座城市的街名,

其变迁更迭,

正是这座城市自清末至今的发展脉络,

既有一般城市常见的街道命名规律,

亦有其地理、水文、民族等自然与人文条件上的特殊之处。

海拉尔的今昔,

就在这一个个街名中,

留下雪泥鸿爪。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中心首府城市,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历经余载,城市道路从最初的“城内南北街二,东西街一,城外街道四”[1]发展成如今在伊敏河两岸纵横交织的城市路网。这座曾经的边陲小镇,已经成长为一座现代化都市。

▲20世纪初,海拉尔正阳街由南门向北门眺望。

《滿洲寫眞帖.昭和2年版》街道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没有街道就不会有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如果将城市看做生命体,那么建筑就是筋骨,街道就是血脉。和生命体一样,新陈代谢伴随着城市“生长”的每个阶段,在建筑更新迭代的同时,街道也在不断的变化。

▲海拉尔街道变迁对比图。备注:依据不同年代地图资料绘制,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年后路网包括部分鄂温克族自治旗地段,并非海拉尔管辖。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服务于人的社会活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决策等诸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道路的规划。因此,街道的命名也是城市发育过程中特有的生长印迹。古老的街道历经沧桑,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海拉尔的街道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年-年,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年-年,东清铁路修建,推动城市向北发展出新市街;年-年,伪满洲时期城市的道路建设;-,新中国成立50年间的道路建设;-,新世纪前10年的建设;-,城市快速发展,中心城三大片区的建设。

笔者通过尽可能多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比对不同时期的地图和影像素材,梳理出海拉尔街道名称的时代特征以及变迁过程。但由于笔者并不专业,查阅的资料也很有限,所以内容中的纰漏和遗漏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下方多图预警

快速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建议在WIFI条件下浏览

▲备注:依据文献绘制,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年(清雍正十二年),基于巩固边防的目的,清廷在伊敏河下游建立呼伦贝尔城。建城初期,城市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服务于来此戍边的索伦、达斡尔、巴尔虎等各部军民的生活,因此规模有限,建筑寥寥。据《黑龙江述略》记载:“副都统所驻无所城”[2]。多年后呼伦贝尔城的规模也仅仅是一个“小村落”。

▲20世纪初,海拉尔正阳街由南门向北门眺望。

塞外邮苑

当时城内仅有两条不足10米宽的土路,[3]分别是正阳街与王字胡同(今工字路)。到年(清光绪三年),又在城外陆续修筑了4条土路,[4]分别是西大街(今中央南路)、东大街(今草市路南段)、北门外大街(今北大街)与西街(今光明街)。

▲20世纪初,海拉尔正阳街由北门向南门眺望。

塞外邮苑

正阳街

正阳街为南北走向,是海拉尔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与呼伦贝尔城同时产生,因街道为南北走向且是城市主路而得名。正阳街是东北地区较为常见的街道名称,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城市都有正阳街。

正阳街几经兴衰,见证了海拉尔的历史变迁,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昭和8年(年)日本军指令部绘制《海拉爾市街全図》(局部)

aucview.aucfan.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