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羌族女人嫁了哥哥嫁弟弟,一人生下了四

2022/10/7 来源:不详

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会轻易把自己的草场让给别人。

吐谷浑率领户民众西迁,他们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历经磨难,辗转迁徙到了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的罕原。以此为据点,他们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这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族有多个种姓,他们当然不会让吐谷浑轻易进入自己的牧场。

起初,解决问题的手段即是战争,打打杀杀,吐谷浑人不断地扩张。然而,在经历了吐谷浑本人、吐延两代首领之后,吐谷浑人似乎也打不动了。尤其是吐延于年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死。

临死时,吐延嘱咐长子叶延保卫白兰((今青海省都兰县)。及后,叶延继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总部,并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其后,吐谷浑人开始有意向羌人抛出和平的绣球,为曾经厮杀的吐、羌两大部族迎来了和平的契机。

《魏书》中说,“叶延少而勇果”,“性至孝”。其“联羌共治”的策略提出后,吐谷浑人与羌人便开始通婚,由以前的在战争中相互学习变成了在和平中相互融合。其后,羌族部落也走出了一位传奇的女性、和平的使者——念氏。

念氏是念羌部落首领的女儿,自小在马背上长大,聪明美丽,多谋善断。而当时念羌部落是羌人部落中一个强大的部落,主要分布在今青海与四川交界的广大地区。

吐谷浑视罴(?-年),吐谷浑第六任统治者,他是吐谷浑第五代王视连弟弟(一说为视连的儿子)。视连在位时,有位叫钟恶权臣,视连对他非常信任,他也是吐谷浑王叶延联羌共治策略的重要拥护者。在钟恶的安排下,视罴王子与念氏见面了。于是,草原上便有了羌人部落女性与吐谷浑王子一见钟情的传说。

据说,那个一个艳阳高照的正午,草原上弥漫着一种很甜蜜的奇异的味道。念氏在“介绍人”的安排下,静坐于帐房中,等待前来见面的男子。一束阳光投进帐房,念氏觉得那束阳光很美丽,不但点亮了她的眼睛,而且让她有了某种很特别的感觉。而前来“约会”的视罴在路上早早就闻到了阳光中的那种奇异的味道,他一路追寻来到了念氏的帐房前,直觉告诉他,美妙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走进帐房,视罴看到了如花似玉的念氏,他被惊呆了,站在了门口的阳光里,感觉自己像是被阳光融化了。而念氏则感到先前点亮她眼睛的阳光,在视罴走进的那一刻点亮了她的心。于是,两颗年轻的心被爱情的箭击穿,紧紧地贴在了一起,缔结连理。

视连去世视罴继位,史书上说,他是一位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执政时期,曾发下豪言,要厉兵秣马,争衡中国。同时,他虚怀抚纳人才,因为王后念氏的关系,使得很多羌人首领开始担任吐谷浑国的各级官吏,甚至吐谷浑王室的卫队都开始由羌人担任。这使吐谷浑人由刚到青藏高原的户迅速壮大,也使吐谷浑王室以及百姓身上都有了羌人深深的烙印。

然而,好景不长。其时,吐谷浑受到西秦进一步的威胁,西秦主乞伏乾归任命视罴为使持节、都督龙涸以西诸军事、沙洲牧、白兰王,视罴不受。年10月,西秦乞伏益州在度周川(今甘肃省岷县西南)击败视罴,视罴逃到白兰向西秦请和,不久去世。

这是公元年的事情。其时,念氏只有二十多岁,视罴的长子树洛干只有9岁,小儿子阿豺4岁。于是,按照“兄死弟及”的原则,吐谷浑的王位便由视罴的弟弟乌纥(也说他是视罴的儿子)堤继承。而念氏则按照吐谷浑“父兄死,妻后母及嫂”的传房习俗,转嫁给乌纥堤,成了乌纥堤的王妃,并先后为他生下慕璝(guī)和慕利延。

乌纥提(?-年),又名大孩,在位时间为年-年。其人懦弱无能,整日沉溺酒色中,疏于国事。于是,漂亮能干的念氏开始掌管朝政。

念氏敢作敢为,处事精明练达。她继承了视罴的遗志,对内梳理朝纲,对外发号施令。同时作为王后,念氏节俭自处,唯贤是举,重用良吏,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牧业,与民休息,深得国人信服。

视罴去世当年,西秦王乞伏乾归被后秦王姚兴大败,乞伏乾归父子投奔南凉,致使西秦国靠近吐谷浑的广大区域便无人防守。在念氏的策划下,吐谷浑很快便派出军队,占领了西秦大片的土地,也使吐谷浑的人口增加了不少。

后来,西秦王乞伏乾归东山再起,便亲率部队南征吐谷浑,以报吐谷浑的夺地之仇。面对这样的情况,乌纥堤率众抗击,却大败而逃,损失了一万多人。战败后,乌纥堤无颜面对吐谷浑国民和妻子念氏,在退回吐谷浑无望的情况下,只好亡命他乡,不久后便抑郁而终,将整个吐谷浑国留给了念氏以及16岁的王子树洛干。

就这样,念氏在历史上完成了一个羌族女人的书写。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一向反对女性参政,但对念氏的治国才能却给予高度认可,他在《资治通鉴》中对念氏的评价是:“念氏专制国事,有胆智,国人威服之。”

然而,司马光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