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九层妖塔,血渭一号大墓
2022/11/7 来源:不详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003/4487595.html
《鬼吹灯》九层妖塔原型:血渭一号墓出土多件精美金银器
近几年,有关盗墓题材的作品集历史、盗墓、惊险、悬疑于一体,既紧张刺激又神秘的墓葬情节,成为此类小说和改编影视作品迅速走红、进阶的重要原因。
虽然故事里有许多奇怪的地方是作者天马行空杜撰出来的,但有些地方却是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里面都曾提到过的九层妖塔。
血渭一号大墓:青海人叫它“九层妖楼”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真存在这么一个地方,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有个“有妖怪的高楼”。
当地居民称它为“九层妖楼”,“九”在吐蕃文化中代表着神奇神圣之意,有着很多神秘离奇的传说。
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都兰县热水乡考察时意外发现此处古墓群。
此墓葬群一经发现就轰动国内外考古界,被学术界命名为“热水古墓群”,年被评为中国六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热水墓群分为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两种,大型墓以血渭一号大墓为主。血渭一号大墓周围有许多小古墓,数量达余穴,全部被盗掘。大墓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该墓群是青海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大型唐代早期吐谷浑、吐蕃文化大型墓葬群,均匀分布在察罕乌苏河两岸山间河谷地带,整体呈枝杈状分布。
中小型墓葬分布较广泛,大型墓葬以血渭一号大墓为代表。
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如:血渭一号大墓、QM1陪葬墓、祭祀坑、南岸99DRNM1-99DRNM4、官却和遗址等重要遗迹。
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结构
血渭一号大墓北依血渭山脚,与自然山体相连,南临察汗乌苏河,为梯形双覆斗式的墓葬。墓葬底部基座宽米,高30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墓葬封堆以梯形和圆形为主,墓室位于墓葬封堆梯形石墙的正中下方,皆为竖穴形制。
封土四周混凝夯筑或石砌围墙,上层封土叠压在下层封土之上,由黄土、砾石等多层堆积而成,揭露出来的封土遗迹有9层柏木,故称“九层妖塔”。
血渭一号大墓现场图,图上可以清晰看出“层”的感觉
封土向下11.5米处有十字形陪葬墓及动物陪葬墓两座,这也是吐蕃贵族常用的墓室形制。
大墓南面平地上有殉葬坑、陪葬沟等组合而成的陪葬遗迹,由27个圆坑和5条陪葬沟组成,其规模之大实属罕见。
热水墓葬殉马坑
热水墓群的历史背景
热水墓群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吐谷浑、吐蕃墓葬,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隅都兰县热水乡血渭草场,分布于察罕乌苏河两岸山间河谷地带。这里曾是羌、吐谷浑和吐蕃等多个民族的聚居之地。公元5世纪-7世纪,吐谷浑选择都兰香日德作为吐谷浑王城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玛瑙碗吐谷浑对葬地选址承袭汉制,遵从王者必葬于都城近郊的古制,将都兰作为祖先和部族归葬的风水宝地。
都兰古墓群共0余座墓葬,其中心墓群有四:即热水、沟里、巴隆、夏日哈,并以香日德河流域的王城为中心,呈扇形拱卫状分布。
热水墓群距香日德古城约20km,此处山环水绕,藏风纳气,水源充沛,土地肥美,因此吐谷浑将此处作为埋葬吉地。
此外,吐谷浑曾在青海建立伏俟城、曼头城等多座王城,因战争频繁,每逢战败,必退保白兰,白兰山即布尔罕布达山,热水墓群所在地区在吐谷浑时期具有重要军事地理位置。
热水墓群历史沿革热水墓群所在区域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年前就有先民在该地区放牧、繁衍、生息。周、秦时期,此地属西羌,羌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早期畜牧业已成雏形。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置西海郡,此地被正式归入汉朝政治版图。
西晋时期,吐谷浑率部由辽东“西附阴山”,后“度陇而西,至于枹罕(今甘肃临夏)”之后极乎白兰数千里。吐谷浑迁徙过程中逐渐征服当地诸羌部落。
之后吐谷浑跃出白兰,向东、向北发展,吐谷浑疆域大幅扩张,政治中心主要在青海湖近南、近西、西南等地,其疆域发展到鄯善、且末一带,历时多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
唐代至宋代时期,吐谷浑失去复国希望,唐朝采取笼络政策来收服他们,继而吐蕃管辖的部分吐谷浑部众陆续动迁,归附唐朝。
热水墓群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关系
秦汉时期通往西域(中亚、欧洲、印度北部等地)的交通路线主要以途经河西走廊的河西道为主,居延道和青海道相对冷落。
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战乱不断,河西走廊一带受到严重影响。而以青海为中心的吐谷浑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开疆拓土广交周邻,为丝绸之路青海道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青海道(由祁连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经由柴达木盆地至新疆若羌的古“羌中道”)与西域道路顺利相接。自此,古羌中道由此演变为青海道,不经河西走廊可达西域,并逐渐走向繁荣。
热水墓群文物数量大、等级高、种类多、文化内涵深厚,曾多次被盗
年3.15热水墓群被盗事件震动全国,涉案文物达到件,本次发掘就是针对年被盗墓葬进行的,编号为血渭一号墓。
针对年的血渭一号大墓被盗案件,对已经遭盗墓贼破坏的血渭一号墓第一第二层,从年开始,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经三年后,最近又有了新进展、新发现。
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出了近千件反映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金银器、玛瑙珠、精美丝织品、金银器、绿松石、铜器、古藏文木简牍等珍贵文物,其中金锦、缂丝、素绫等均属国内首次发现。
墓葬出土文物种类众多,对研究吐谷浑、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礼仪制度、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
因为其墓葬群意义重大,血渭一号大墓在年又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饕餮盛宴,一起欣赏下来自九层妖塔——血渭一号大墓的精美文物。
热水墓群出土大量反映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具有中西方文化的精美丝织品。其出土的丝织品,联珠纹等织锦图案大部分延续了中原丝绸文化的风格,部分动物图案具有西亚文化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是钵罗婆文字锦,独具浓厚异域风格,是世界上仅有一件8世纪波斯文织锦。这一文物的出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为波斯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是中亚纹样向东传播的典型例证。
出土的金银饰品是整个吐谷浑、吐蕃金银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唐朝和中西亚金银器相比,吐谷浑已成为当时金银器生产制作中心。
其中的栗特金银器,突厥银饰品、玛瑙珠、玻璃珠,等都是丝绸之路中西经济交流的独特物证,表现出受唐、粟特等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和交融痕迹。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大量金银片是整个吐蕃金银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其多以棰揲、压印、錾刻等不同方法得到忍冬、莲花、团花、缠枝花草以及马、立鸟、翼兽、狮、大象等动物纹样。
[唐]骑马射猎形金饰片此件饰片整体轻薄,捶揲出武士策马飞奔狩猎形象。
[唐]骑马射猎形金饰片:此金饰片,长13.5厘米,高9.8厘米,厚0.04厘米。这个武士拖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八字胡,还带着两只大大的耳坠子,头戴山字形发冠,身穿对襟小翻领窄袖的衣服,革带上佩带箭,满弓拉弦、既威武有精神气十足。
马匹的马尾打结成两束,呈分开上扬飘带状,可称之为“缚尾”。
考古资料中发现汉代画像石里面也有这种对马尾的装饰方法,所以,吐蕃缚尾习俗,可能既有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也可能包含有中原汉地的文化因素。
[唐]人身鱼尾金饰片:高4.2厘米厚0.03厘米。此饰片轻薄,整体镂空,捶揲成人身鱼尾形象
[唐]人身鱼尾金饰片人身鱼尾形象在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实属罕见,这件金饰品是属于舶来品,还是吐蕃风格的金银器,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前端的人物形象,头上戴冠,后面飘着长长的绶带,左手拿着个来通,右手扯着自己的翅膀,奇怪的是身带双翼,却长了一对鸟足,尾巴却是回旋鱼身鱼尾,还有有鱼鳞纹饰,不得不说风格比较奇特。
镂空处原镶嵌有宝石,已脱落。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人创造出兽首角状杯,来通杯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可以灌注神酒的圣物。早期盛行于西亚地区,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唐]奔鹿纹金饰片长13厘米高9.2厘米厚0.04厘米
此饰片轻薄,捶揲出向前奔跑的鹿,造型灵动活泼,动物细节表现丰富。有很强的艺术感,四肢健硕,体态轻盈。奔鹿的纹饰錾刻而成,腹部鱼子为地。
用鱼子纹做装饰,在中国首先从唐代金银器开始,其方法是在器物表面用管状细管錾出如珍珠般排列整齐而细密的小圆圈,这种工艺需要非常娴熟的技术,花费时间也较多,它能使器物表面更加斑斓,有光芒四射的质感。
鹿在唐代被视为纯善之兽,文化内涵丰富,吉祥寓意多种多样。有“以鹿喻禄”,象征“利禄长存”之美好寓意,梁孙柔之《瑞应图》有所谓封建统治者“慈孝”“明惠”,则白鹿出现的说法。
[唐]金胡瓶口径6.6-7.3厘米高17.1-19.7厘米壁厚0.05厘米
为喇叭口,细长颈,圆肩,长鼓腹,圈足整器修长轻薄,素面。棰揲而成,器身通体布满棰揲痕迹,颈腹部和圈足有套焊痕迹。
这种瓶体瓶口和圈足喇叭口特征突出,代表了青海地区吸纳了中原、粟特的文化因素形成自己鲜明的器物特点。
[唐]镶松石金覆面眼:总体长22厘米、宽21.7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金饰品重要的工艺特点是喜欢镶嵌绿松石,这个特点反映了吐蕃民众对这种宝石的特殊喜爱之情。时至今日,藏族人民依然热衷于镶嵌绿松石作为装饰,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
由眉毛、鼻、眼、嘴组成五官,一眼缺失。眉毛弯曲上扬,鼻梁挺直,鼻翼凸出,眼睛弯挑,嘴唇闭合。中间分成方格,镶嵌松石,部分已脱落,底片上有钉孔。
吐蕃文化体系中,金银器制作尤为突出,都兰热水墓群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捶揲、鎏金、镶嵌、錾刻、贴金等多种技法。
从装饰风格上看,流行人物纹、马、獅、羊、鹿、大象、立鸟等各种动物纹饰以及卷草、团窠纹、缠枝花草等各种植物纹饰。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高原民族,吐蕃王朝建立之后,通过唐朝的联姻、朝贡等不同方式加强了和中原唐王朝之间广泛的文化联系,精湛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可能是从唐代输入。
此外,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吐蕃还吸收了波斯、粟特等多种不同文化因素,反映了多元文化交融下艺术的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