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观察柴达木昂首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

2023/4/21 来源:不详

这里有瀚海戈壁、远古冰川、雅丹地貌、盐湖浩淼的雄浑苍莽;这里有万丈盐桥、冷湖清月、天空壹号等工业的传统遗存;这里有36个民族繁衍生息、共创繁荣的悠久历史、多元文化;这里还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共存的家园,在无垠的柴达木怀抱里星罗棋布、兼容并蓄,构筑起巍巍高原西部生态屏障……

蹚进历史的长河,有形的自然厚赐,无形的历史人文,伴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美妙乐章,八荒大野响起和声。海西,在新时代的引领中,叩开新发展的门扉,向着未来、向着世界昂首迈进。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刘法营

高原四月,青海的东部早已桃红柳绿,西部瀚海戈壁才泛出浅淡鹅黄。迟来的春天,没有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块辽阔之域上的人们放缓追逐高质量发展的脚步。

托素余辉。胡文勃摄

海西作为全省产业“四地”建设的主阵地,围绕自身肩负的艰巨使命和重大责任,精准对接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四地”建设的重大举措,努力推动“四地”建设宏伟蓝图在海西落地生根,竭尽全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愈加丰厚殷实富饶的“聚宝盆”。

美丽的金子海。宝力德摄

征鼓急奏,催人奋进。海西州结合自身优势和“底气”,先声夺人,抢抓机遇,以率先出炉《海西州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若干措施》破题开局,为发展赢得先机。

夯实根基搏“大潮”

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总书记赋予青海“四地”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也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大考”,海西州以独特丰厚的生态资源作为先决条件,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创新驱动之源,瀚海戈壁奏响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壮阔潮音。

巴音河流水潺潺。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海西州顶住经济“三重叠加”压力,生态旅游彰显“海西特色”,4A级和3A级景区“家族”扩容增量,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7.1%和8.4%。这当是一个“工业大州”转型发展实现的新突破。

“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生态旅游品牌辉映域内,海西全域全季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已显其形,数载“内功”集聚发展之力。

海西州分别在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大柴旦、茫崖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五大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生态文化旅游要素日臻完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趋远播。

黑石山水库。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凭借风景廊道建设,完善茶卡盐湖、水上雅丹、西王母瑶池等景区设施和通道建设,“奇幻雅丹”“万山之祖”“天空之镜”三个风景廊道逐步形成,扩大了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旅游精品线路纵横海西域内,托出青甘线、青藏线、柴达木环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沿途景点景区,形成线路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旅游路线“大餐”。

自驾游体系日趋完善,集“城镇+景区+通道+营地”旅游要素于一炉,初步打造柴达木自驾车营地、北纬37度营地等特色体验型主题营地群落……

神秘的冷湖火星基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向外敞开“怀抱”,“内修”提档升级。

水上雅丹、天空壹号、翡翠湖等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路沿阶而上,成为拉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旅游要素设施建设提速前行,全州景区、酒店、餐饮、文化街区、乡村旅游点等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改善。生态文化旅游外化的巨大牵引力,带来了一场由外而内的产业变革和综合发展的集聚。

品牌影响力绽放于产业之树的枝头,摇曳中香飘宇内。

冬日里的紫金山天文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盐湖、雅丹等一批重点景点景区已然声名远播,茶卡盐湖景区加快创建5A级景区步伐,入围“神奇西北景”榜单;将军楼主题公园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红色旅游景区;茶卡镇荣获国家首批“特色小镇”称号,天空壹号景区创建4A级景区,莫河驼场入选国家重点乡村旅游村名录,海西州及格尔木市入围“畅游中国城”榜单……

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带动海西州新兴产业规模化崛起,在为海西当地积累了发展软实力和潜资源的同时,也为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提供了硬支撑。

补齐短板开“良方”

生态旅游在瀚海戈壁方兴未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正为柴达木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锚定新的发展目标:

——生态文化和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发展,法规、标准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产业链和经营主体不断增强,通过生态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更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子面貌一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围绕“一圈三核三廊道七板块”总体布局,打造和提升高原湖泊、江河源地、盐湖风光、草原花海、风蚀雅丹、冰川雪山等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文化体验、科普研学、冰雪徒步、极地探险、红色研学等特色旅游产品,开辟自然生态、民族风情、丝路文化、健体康养、观光体验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和街区、休闲景城、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创办高水平国际生态旅游节展赛事和论坛,构建国际水准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保护高地,让“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德令哈市蓄集乡外的油菜花海。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在推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进程中,海西州瞩目高远,同时也从自身旅游产业发展中找短板、寻薄弱。

相关业内权威机构人士表示,海西州目前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还存在诸如生态产品开发不足,整体服务能力尚有一定差距;产业规划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产业联动性不强,品牌打造尚有差距,文化旅游产品还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等短板,只有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夯实根基,海西才能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作示范、争排头。

补短板、强薄弱、开“良方”。海西州以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支撑保障,相继出台《海西州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海西州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若干措施》等,统筹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支撑要素,为文旅融合发展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发展保障。

绿茵成翠的柏树山。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项目建设、产业支撑,推动海西举全州之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一路突进。围绕项目建设,全州已谋划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支撑储备项目个、“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支撑项目个。

落实专项资金万元,支持地方智慧文旅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签约东台吉乃尔野奢文旅小镇、关角山隧道红色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5个文化旅游招商项目,签约资金9.4亿元。围绕自然保护地建设,协调推进织合玛摄影小镇、哈拉湖百湖沙漠、格尔木昆仑山大峡谷等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已开工建设察尔汗盐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东方金字塔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82个文旅项目,完成文化旅游投资9.32亿元……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凸显。

都兰海寺花海。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锚定目标筑“高地”

如何把海西从旅游的过境地变成目的地,进而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担主角“唱大戏”?海西州从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通盘着眼,整合资源潜力,精准发展定位,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大棋局”。

德令哈市以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民族体育赛事以及国内大中型体育赛事为核心,格尔木市以打造昆仑文化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可鲁克湖日出。乌席勒摄

茫崖市打造以天文科技科普为核心,都兰县打造以历史文化、野生动物观光为核心,乌兰县打造以茶卡盐湖景城一体旅游带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天峻县打造以高海拔体验、藏族文化体验、国家公园科考、摄影为核心,大柴旦行委打造以雅丹公园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西全域向世界亮出自己的生态旅游品牌,汇聚成挺进国际生态旅游舞台的磅礴力量。

生态观光体验成假日旅游“热宠”。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生态旅游产业布局更趋优化。对接全省“一环引领、六区示范、两廊联动、多点带动”的生态旅游发展框架,统筹海西州生态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一圈三核三廊道七板块”空间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等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景区,文化特色鲜明的休闲景城和文旅街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等,形成不同地域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

红色旅游在大潮中脱颖而出。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结合省“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统筹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由旅游资源型向生态价值型跨越。

对接全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建立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体系,量化指标、明确评价体系,推进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导游导览、应急救援等生态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标准化。以生态旅游体系建设推动优化生态旅游人才创业环境,提升文化旅游业人力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在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支撑下,推进海西州生态旅游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恬静的草原。王浩摄

据当地文化旅游相关部门人员介绍,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进程中,更加注重保障生态旅游资源安全,严守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红线,强化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自然生态资源的监管,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产业健康有序推进。

别有风物开新径

刘法营

柴达木苍茫浩瀚,大海西天高地阔。自然的造化成就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放达深邃之美,从岁月的沉吟处发足走来,不需雕琢,也无文饰,便有一种天成的气韵,塑造了这里的风物形胜,托起了在新发展阶段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天然平台。

海西,因位于高原大湖——青海湖之西而得名,地处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别名”。丰富的矿产宝藏让柴达木盆地拥有“聚宝盆”的美誉。伴随历史脚步在新时代、新征程阔步前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蓝图,在海西的辽阔之域铺陈开来,这块亘古之地开出新路径,焕发新气象。

从以前几乎完全依赖地下矿产资源,发展各种“资源型”产业,到而今靠经营“山水文章”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连年的“井喷”之势,让海西尝到了“走生态路、端旅游碗”的甜头。理念之变决定路径之变,带来的效应也有着云泥之别。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赴察尔汗盐湖和茶卡盐湖采访,数年之间,这里的盐湖产业已因嫁接了生态旅游的新枝,成长出新的产业绿茵。在传统的资源型经济之路上,开辟出新业态,生态文化旅游在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赋予了产业强劲的生命力,新发展理念在产业之树的枝头幻化出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海西在探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诸多鲜活实践,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再次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论断。

新时代书写新篇章,新理念引领新航程。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于古丝绸之路南辅道的辽阔区域,牵起海西独具特色、不可复刻的原始风貌、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迎着春潮泛起的曙光,将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积淀转化为发展新优势,转化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不竭资源。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起步瀚海,锚定国际,正在新时代的征鼓激励中勇毅前行。

新时代塑造出新的发展之魂,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使海西州在促进资源转换中,为全省产业“四地”建设作出了示范,更以找准契合点、乘势发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积蓄了力量,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