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河驼场,血肉筑就的一条希望之路青海日

2023/9/19 来源:不详

资料图片

驼场精神永流传。本报记者苏烽马振东摄

号角起,大风扬,建功立业卧沙场;驼铃声,声声脆,前赴后继拓征程。自20世纪50年代,当西藏运输总队的第一声驼铃在这茫茫雪域高原中激荡响起,由莫河骆驼场第一代驼工书写的历史篇章就此展开……

清明时节,怀着对革命先辈英雄的敬仰之情走进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该馆是由莫河驼场上世纪60年代的老会议室改造而成,整个展馆面积平方米,白墙红瓦,和周边的驼场旧居和驼工礼堂遥相呼应,见证和传承着莫河驼场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

“莫河驼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其前身是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历经70年的发展,莫河骆驼场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风雨历程。70年来,一批批艰苦创业的老驼工、解放军战士、知识青年、部队现役干部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他们坚毅、顽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为西藏的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的建成及柴达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馆长张存虎声情并茂地向我们介绍着莫河驼场的过往经历。

生锈的锹镐,破旧的水桶,真实地向我们讲述着莫河前进的历史足迹。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追忆和见证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段激扬澎湃的莫河驼场历史脉搏。今天,虽然无法准确描述和搜寻到每一位开拓者的青春剪影,但是岁月的足迹和时光的年轮已把他们的身影深深铭刻进了驼场永恒的记忆中……

据了解,目前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共展出相关历史文献近份,实物件,照片34张,雕塑1座,艺术品3件,其中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3件,国家二级文物有6件。

独立支队挺进西藏

年,中共西北西藏工委在甘肃民勤、武威、宁夏等地招募驼工、购买骆驼,成立西藏工委驼运总队。

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京签订,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5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进军西藏《训令》,确定由西北军区解放军、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组成“独立支队”,范明任司令员、慕生忠任政委,携带粮秣军需物资进藏,西北西藏工委驼运总队负责此次进藏部队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

8月上旬,由独立支队三四千名战士及驼工和2万余头(只)牲畜组成的后勤保障队伍携带万公斤粮食,从香日德(都兰县)出发前往西藏,其间,滚身沼泽地、横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平均每行进米就有1头牲畜倒下,最终历时近4个月,行程近0公里,于12月20日与张国华将军率领的第十八军胜利会师拉萨。

据资料显示,这次进藏之旅异常艰险,独立支队从青海香日德向南,走到巴颜喀拉山下的黄河源。黄河源沼泽遍布,到处是烂泥潭,驼队的辎重一陷便很难走出。据慕生忠后来的回忆,第一次进藏他们第一天就损失了20多人,骡马损失了几百匹,加上有些骡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近千匹。

经过9天的艰苦行军,穿过烂泥潭和沼泽地,独立支队抵达通天河。此时,正值洪水频发季节,独立支队仅靠从兰州带来的几只羊皮筏子横渡河水滔滔的河道,历时半个月,往返11次后成功渡河。渡河后,独立支队赶牲口上了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由于空气稀薄,地势高寒,加之长途跋涉,又一批人员和牲口长眠于此。面对重重艰难险阻,独立支队咬牙翻越唐古拉山,穿过藏北高原,最终顺利抵达拉萨。

独立支队进藏后,随军进藏的西北西藏工委干部们迅速完善了党组织,巩固了党对西藏的领导地位。同时,也顺利完成了中央委托的探路任务,为后期修建青藏公路和护送十世班禅返藏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护送十世班禅进藏

年12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代表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专程赶到西宁欢送十世班禅启程返藏。西宁至拉萨将近有一千九百多公里的路程,沿途除了凛冽的风雪、崎岖的道路,还要提防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偷袭,这次负责护送的重担落在了西北西藏工委驼运总队组织的驼队身上。

年1月中旬,西北西藏工委驼运总队从甘肃民勤等地租用3万余峰骆驼,护送十世班禅及随行人员从香日德启程前往西藏。

进藏的队伍从香日德出发后,翻越乌兰山,从伊克高里向南进入巍巍昆仑山。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季节,天气特别冷,护送队伍沿途遭遇几次特大风雪,驼队艰难地行走在雪地上。夜里,骆驼卧在冰雪之中,翌日早晨出发时腹部已被牢牢冻结在地上。护送队伍为了不影响赶路,硬是用人力把骆驼从雪地里拽起来,即便是这样护送队伍仍然以几十华里的进程,克服重重困难,安全护送十世班禅及随行队伍前行。

历时4个月,行程公里,护送队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于4月28日将十世班禅护送到了拉萨。十世班禅返回西藏后,担任当地政教领袖之职,主持后藏地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实现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一页。

据一名当时承担护送任务的战士回忆说:“护送班禅大师进藏的一幕幕艰难历程令人感慨万千,我们虽未能投入到枪林弹雨的壮烈战斗之中,但亲身经历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喜悦和成功。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为西藏的经济和建设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在翻越唐古拉山时,由于长途跋涉,再加上长时间吃不到东西,一天时间就损失了一千多峰骆驼……

在渡过通天河时,河面上漂浮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冰块,骆驼体瘦如柴,过河都自身难保,所以驼工们只有脱去棉衣拉着骆驼过河,在冰寒刺骨的河水中行走。当时,许多同志还没走到河中央就被冰块击倒,葬身于通天河中,上百峰骆驼也死在河中……

在到达香日德的四十多天归途中,护送队伍粮食吃紧,为了充饥,只能每天吃死骆驼肉来维持生命……

护送队伍在完成护送任务返回青海的途中遇到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即便这样,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前,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驼队前行的路,也正是这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让这支队伍在千里进藏的路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迹。

紧急运粮援藏

西藏和平解放后,帝国主义挑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胁迫藏族人民拒售粮食给驻藏部队,驻藏部队陷入困境,西藏军民危在旦夕。年,驻藏部队粮食供应告急,部队存粮不足1个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千里驰援的命令。

年3月,刚刚完成护送班禅返藏任务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临危受命,正式在香日德组建西藏运输总队,由王宝珊任总队长、慕生忠任政委、张子林任副总队长、任启明任副政委,从甘肃、宁夏等地紧急收购骆驼2.8万余峰,招募驼工数千人,负责向西藏运输粮食物资。

年8月5日,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在兰州成立,8月20日总队机关搬迁至青海的香日德。

年11月13日,运输总队将骆驼与驼工们编成队,每头骆驼驮上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

政委慕生忠带领一批驼工和骆驼,从香日德出发到昆仑山下的格尔木。这条驼道是早些年闯昆仑山的骆驼客留下来的,但由于风吹雪埋,道路时断时续,运粮队沿着此“路”前行,常常走着走着驼路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进藏不用愁,骆驼骨头当路标”。没有现成的路,慕生忠就告诉手下的驼工沿路找一些风干的骆驼粪作为路标,摸索着大致方向继续向前行进。茫茫的戈壁中很难辨别方向,运输队经常在原地徘徊打转,最终在骆驼粪、骆驼蹄印和尸骨的一路引领下抵达了格尔木。

运输队在抵达格尔木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之地,这时运输队的粮草已经告急,但运输任务绝不能停,慕生忠一行便又踏上往西藏进发的道路。这段路要比之前的更加艰苦,运粮队眼前的路面被冰雪结结实实地覆盖着。

寒冷的冰面上,很难寻觅到粮草。草料补给的奇缺,导致驼队的骆驼身体状况日渐恶劣,一峰峰倒了下去。尽管人和骆驼的粮草都十分短缺,为了保证运粮任务顺利完成,驼工们不顾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匀出一把粮食给这些奄奄一息的骆驼。

在前行的路上条件越发艰苦,粮草的短缺和恶劣的环境造成人员牺牲。于是,队里抽出10峰骆驼专门驮运同志的尸体。驮尸队队长唐刚年每天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午夜时分他要起来看看同志的尸体;二是清晨往骆驼上搬运尸体时他要亲自点数。他在回忆录中说道:“同志死了,我们要保证他们不掉队,这就要靠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费心地照管好他们。”当驮尸队返回格尔木时,献出宝贵生命的30多位同志的遗体无一腐烂,后经格尔木站的工作人员把他们掩埋在格尔木以北的荒郊,28年后迁葬于格尔木昆仑烈士陵园。

现退休在莫河为数不多的老驼工们,至今还能描述出当年残酷而壮烈的情景:从香日德到藏北草原的黑河,在海拔米到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每天天不亮就起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风,就必须找个避风的地方。夏天常常冒着风雨前进;冬天经常与暴风雪搏斗。唐古拉山区一场暴风雪,平地积雪1尺多厚,方圆几百里一片银白世界。大雪覆盖了草场,骆驼吃不上草,狂风把积雪吹卷到路上,饥寒交加,进退两难,一峰又一峰骆驼活活地冻死饿死了……

老人们回忆有个从民勤来的驼工刘海宽,年轻力壮,就是被风呛死的,肺都呛炸了,满嘴血沫子,脸憋得像张铁皮,黑的吓人。据史料记载,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期间,平均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有1峰骆驼死亡,驼工每向前走米,身后就要躺下七八峰骆驼。

历时54天时间,运粮的驼队徒步公里,用牺牲数十名驼工,2.6万余峰骆驼的惨重代价,最终将第一批近50万公斤粮食突击运抵西藏,随后在年初,再次组织余峰骆驼二度进藏运粮。

运粮援藏,护送班禅,青藏筑路,柴达木开发……70载,莫河骆驼场这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曾在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筑成、柴达木资源勘探开发等历史事件中担负着粮食物资运输、后勤补给保障的重要作用,三千余名由驼工和战士组成的驼队,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在荒漠戈壁中跟死神赛跑,跟风沙较劲,用血肉筑成了一条永不消逝的希望之路。

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出发,我们驱车前往位于距乌兰县70公里处的莫河驼场,亲身感悟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叙说着的那些感人的先辈事迹。

当抵达莫河驼场时已接近中午,旭日的暖阳下整个驼场的轮廓显得格外靓丽,颇具历史记忆的驼工旧居和现今修建的多层楼房产生鲜明的对比,第一代驼工住的地窝子,当时进藏时使用的胶轮大车……瞬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上世纪50年代,那段艰苦卓绝的悲壮史实当中。

莫河驼场的前身为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这个地方是为和平解放西藏运输物资而组建,也因驼队运输而兴。自上世纪50年代,西藏运输总队从组建到撤销,共向西藏运输粮食数百万斤。参加运输的多名驼工和战士,历尽艰难,洒尽血汗,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运往拉萨,近三万峰骆驼死于运输途中。

追寻莫河驼场70年来的历史轨迹,我们来到了驼场中央的莫河骆驼历史陈列馆,在众多陈列实物中,我们看到一面保存完整的五星红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年8月上旬,独立支队的战士和驼工们一起横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首次完成进藏运输任务时第一面挺进拉萨的五星红旗,返程时,驼工们经历了风吹雨淋和重重艰险把红旗带回了驼场。

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实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革命先辈和驼工们不怕苦、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刻骨铭心。从第一代驼工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前赴后继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奉献,到甘做青藏公路开路先锋,冒着严寒和风雪,劈山筑路,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举在眼前掠过,再到开荒拓土,延续和发扬驼工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莫河人扎根荒漠,投身于柴达木建设……

重温革命先辈和驼工们的事迹精神,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筑就的“两路”精神和驼工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如今,作为西藏运输总队的传人、青藏公路的开路先锋、共和国第一个国营骆驼场的莫河驼场,每天吸引着近百名来自省内外的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红色基因在这里发扬和传承,永不磨灭!(苏烽)

作者:苏烽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